從眾是受別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從眾現象是壹種較普遍的心理現象。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從眾心理的相關論文,供大家參考。
從眾心理的相關論文 範文 壹:對從眾消費心理的分析摘要從眾消費心理是消費者心理學中壹個重要的消費心理類型。其類型的廣泛程度,幾乎不受地域國度差異的影響。是壹種普遍的普通的消費心理。然而人作為社會主體,各學科 文化 領域也不可避免的把人作為研究中心,經濟學就是如此。尹世傑先生就於1986年提出要把人的消費需要作為經濟學研究的起點。在張揚個性化的今天,我們也在不知不覺的奉行著個性化消費。我們要想掌握並引導正確的消費需求,想要維護市場穩定並推動市場經濟發展就必須把現代經濟學和現代心理學結合起來對消費者的從眾消費行為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從眾消費心理,消費者,市場
1從眾消費者心理的形成
1.1消費者心理學的形成
從眾消費心理作為消費者心理學的壹個類型,我們首先應該大致了解下消費者心理學的形成。消費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壹個重要分支,它以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規律為研究內容以研究人們在生活消費過程中,在日常購買行為中的心理活動規律及個性心理特征為目的。消費者心理學的形成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知識積累階段。這壹階段與其說是知識積累不如說是社會進程中通過經濟滲透的人性光輝。在這壹階段中,各個時代的學者各個地域的學者都不約而同的提出消費與心理學的微妙關系。如:?在東方,中國春秋末期的著名自由商人範蠡(陶朱公)已從分析消費需要入手,以?計然七策?經營商業,荀子提出生產要?養人之欲,給人之求?(《荀子?禮論》),講的就是滿足人的消費需要;在西方,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已提出?欲望是心理運動的資源,壹切情感、需要、動作和意誌均為欲望所引發?的命題,古希臘哲人色諾芬最早提出?消費?這個術語,法國古典學派的終結者西斯蒙第提出了社會生產目的是滿足消費需要的觀點?。(2)體系凝構階段。消費心理學的誕生與心理學、消費經濟學及其他分支學科有著很大的淵源。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科學理論在實證研究中,不斷向消費研究領域滲透,進而與消費有關的社會經濟文化問題又反作用於應用心理學所致。在力學上這是作用與反作用的原理,那麽作用效果如何呢?從研究著作上看,1900年h ?蓋爾出版《 廣告 心理學》,以及1980年e?a若斯出版《社會心理學》,開辟了群體消費心理的研究領域,1920至1930年期間丹尼爾?斯塔奇撰著並出版了《斯塔奇廣告回憶指南》和《廣告學原理》。它們或側面或正面的探及消費心理問題,它們的誕生為消費心理學的提供了前提條件。從實驗研究成果上看,1920年j?b?華生的廣告心理研究、1938年歐內斯特?迪士特的消費動機研究,哥倫比亞大學實用社會研究所的拉機斯費爾德和e?卡茲關於?人格的影響?的研究,哈弗大學r?a?鮑爾關於?知覺到的風險?的研究 報告 ,為消費心理學體系的構建奠定了有利的形成基礎。(3)真正的學科創立與創新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中葉延至20世紀末或21世紀初。可見消費者心理學這壹學科還很年輕,待研究待發現的領域還有很多。然而伴隨著市場經濟主體的演變,社會文化的推陳出新,人的概念會越來越來重要,作為將人的心理與市場消費相聯系的學科,消費心理學的發展必然會邁上壹個更高更遠的臺階。
1.2從眾消費心理的成因
從唯物主義哲學上講,物質決定意識,事物具有多面性。從眾消費心理就恰恰體現了這壹點。首先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壓力是從眾的壹個決定因素。在壹個大環境下,誰做出與眾不同的判斷或行為,往往會被 其它 成員孤立,甚至受到嚴厲懲處,因而某個大環境下的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壹致。其次從眾心理的產生是具有自然基礎的。眾所周知,動物群體這種壹致行動的趨向性是長時間進化形成的,且具有壹定的進化優勢。因而人類的這種心理特征也是壹種進化過程中的產物,是與生俱來的。例如人類社會形成初期的石器時代,集體狩獵群居而作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再次從眾使個人減少了信息搜尋成本。任何人在從事某壹活動前,總得付出壹些信息成本,包括時間和金錢等方面。而決策本身就需要時間,在情況不明的條件下,用於決策的時間就會相應有些長。例如,壹位消費者到商場購物,他本身喜愛的品牌眾多,但只能決壹而擇,那麽他就會參照他人意見甚至暗示。比如他會潛意識中觀察購物完的顧客手中所持購物袋以哪家品牌居多;註意其他消費者談及的品牌等等。在上述描述中,我並未提及消費二字,但我想說,消費只是人的壹種行為之壹,而從眾心理的影響幾乎遍布了人的所有行為。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著眼,選擇從眾的群體成員能獲得某種報酬。鑒於任何人都是以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和最佳追求為原則。因而某人從事某種行為,肯定要符合某人的效用利益最大化法則。既然別人的行為可以對我負責,所以我模仿別人的行為極大可能對我有利。因為幾乎不會有人選擇對自己不利的事物。
上壹段,我主要敘述了從眾消費心理形成的群體因素。除群體因素外,還有情景和個人因素。這兩點其實是很好解釋的。先說情景因素,所謂情景因素,主要是指當消費者遇到商品信息模糊不清或者受到權威人士影響的情況下產生的情境。譬如風靡各大時尚周刊的各種時裝秀中,評委主編設計師作為權威人士可能都會對壹季的服裝風格做出評論,於是就會出現所謂的?街頭流行?現象。我再舉壹個例子說明所謂的信息模糊不清。例如,股市基金理財就是壹種明顯信息模糊不清的代表事物(這時由於其變動性多樣性造成的),當然這裏我是拋開專業人士就普通大眾而言的。普通大眾文化程度各異對股市基金等可能熟而不通,用而不精。這時就可能會發生,自己對商品不了解就去看別人怎麽做。鄰居買了A股賺了十萬,但妳不了解股票行情性質可能認為鄰居投十萬A股賺了,我投入我大概不會虧的心理。這是壹種很明顯的情景案例。再說個人因素,這裏的個人因素包括的方面很多,其中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別差異與文化差異等三個方面。男人可能比女人更果敢做事有主見,女人相比就會差些;有些消費者思維靈敏智商高所受 教育 程度高,不會發生盲目從眾,相反則易發生從眾的消費行為;某地區居民喜食辛辣,外遷戶會受其地域飲食文化影響,轉而消費此口味的食品。 2從眾消費心理的特征
2.1模仿心理是從眾消費心理的本質。模仿是有意或無意地對某種刺激做出類似反應的行為方式(周曉虹,1997)。在行為經濟學中,將從眾消費的大部分誘因歸咎於模仿。在現實生活中,市場會有壹部分消費者表示出壹些示範性指向性的消費行為,暗示出壹定的消費傾向,當這種傾向被認可時,其他消費者會產生模仿和重復他人行為的傾向,這種行為暗示擴散流行之後便形成了從眾消費的行為,其意識就是從眾消費心理。
2.2非正式約束與從眾消費心理。所謂非正式約束是壹種普遍社會現象,人們在彼此長期交往中形成的沒有明文法規的,約定俗成的規定,這些約定俗成的規定大都會不約而同的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非正式約束潛移默化中占據了主流,並擁有對消費心理強大持久的約束力,明文規定與之相比就變得孱弱無勢。所規定的該消費什麽不該消費什麽對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影響就會很小。
2.3不確定性與個體理性有限性。在心理學中,無數實驗及事實證明,在面對不確定性時,人們需要進行模糊回避,也就是對不確定性所表現的處壹種厭棄感。奈特於1921年定義不確定性為人們無法預料和難以測度的變化。為了滿足個人規避風險減小損失將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人們往往將自己的意見做保留並以群體意見為參考。這種不確定性也在某種程度上與凱恩斯在美國通貨膨脹時所提出的邊際消費傾向規律,流動偏好規律和資本邊際效率規律所吻合。個體理性有限性其實是個相對群體而言的概念。(1)群體的智慧與理性往往是高於個人的,借群體為參照物會與相當大的安全感。(2)個人搜尋信息成本大難度高,依照群體節約成本,且可以提高容錯率。(3)對自己的行為有所保留,在錯誤發生之際可以擬作應急方案(4)對於多數人來講,多數人蒙受損失會比壹人承受好得多,即心理平衡上的需求(5)結合本國國情來看,在中國 傳統文化 中,?中庸?之道可謂是盛行至今。自孔子與其弟子在《中庸》中提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後,中庸的思想就壹直未離開中國文化,以至於促進從眾心理的形成,並滲透到如今的現在市場經濟中。
3從眾消費心理對市場經濟的影響
談到從眾消費心理不得不提到社會倍增效應。社會倍增效應壹詞是由物理學中倍增效應演變而來。之所以會被冠以社會壹詞,是因為這種效應適用於很多社會問題及現象。例如,興起不久的電子商務,我國面臨幾大現狀之壹的就業問題及信息服務業等等。所以好好利用社會倍增效應,好好利用從眾消費心理,利用二者的關系必定能為市場經濟創造良好的經濟效應。利用社會倍增效應不僅可以擴大消費需求,推動與之相關的產業發展,而且最後會福澤消費者。於企業而言,消費者需求的擴大,即擴大內需,必然會達到企業發展的目的。於市場經濟而言,市場的兩個終端達到利益最優化也就是市場經濟得到了最好的發展。然而從眾消費心理是壹把雙刃劍,雖然益處多多但對市場經濟而言也是有其自身危害的。由於從眾消費心理可以制造壹股消費熱潮,企業會利用熱潮創造經濟效應但也可能會在技術創新上產生惰性,產品制造上粗心大意。這是壹種投機取巧的行為,利用不好會危害消費者危害市場經濟。
4如何利用從眾消費心理對市場經濟的影響
根據從眾消費心理的特征,要想趨利避害,大致要做到以下幾點:(1)加強經濟法規建設,適當用明文規定避免不必要的盲目從眾消費心理;(2)組織相關業界的權威人士發布產品權威信息,加強消費者對商品信息的辨識度,從根本上劈除混淆視聽的謠言及錯誤信息,改變消費者心裏對商品的掌握度及清晰度(3)建立普及全國的市場消費監管監督預警查處機制,使得問題可以有效率的解決,避免跟風從眾消費心理的盛行(4)充分發揮我國消協等消費者利益維護組織的作用,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加強對非理性消費行為的防範。
參考文獻:
[1]清華大學出版社 消費心理學主編李曉霞 劉劍 尹世傑,消費文化學M.武漢:r人民出版社,2002
[2]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現代社會心理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從眾心理的相關論文範文二: 兒童 從眾心理[摘要]重視兒童從眾心理在兒童良好的身心發展發面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但是,如果盲目的屈從則會抑制兒童自然成長的過程。隨著社會的轉型、時代的變化,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在逐漸增加,需要打破常規、推陳出新勇於探索的創新型人才。積極的從眾能夠促進兒童創新能力的發展,消極的從眾則會抑制其天性,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兒童教育的過程中對兒童進行積極的引導,強化其希望出現的行為動作。本文將探討利用兒童從眾心理作為兒童教育與心理發展新的切入點。
[關鍵詞]兒童從眾心理;創新;兒童教育與心理發展;切入點
[中圖分類號]GAO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 編號]1671-5918(2015)03-009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47
[本刊網址]
所謂從眾行為,即俗稱的?對大流?。在群裏規範強大的壓力下個體會屈從與同群體的壹致性,達到彼此行為規範高度吻合。從眾行為的研究始於20世紀3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謝夫裏多作的?光點移動錯覺研究?,美國社會社會心理學家阿希所做的?線段判斷長度研究?等等,這些學者用實驗證明了個體意願會受到群體行為規範的影響,趨向於與群體意見保持壹致性。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學者在這方面做過很多研究,並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本文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兒童的從眾心理對兒童心理教育與發展所具有的指導意義。
壹、兒童從眾現象的具體表現
(壹)語言從眾
我們這裏所講到的語言是指兒童的溝通能力。根據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幼兒園的孩子(2-7歲)正處於思維的前運算階段,這壹階段的兒童思維具有片面性和我向思維的特性,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往往不會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所以在幼兒園裏,常常會發現孩子們有?他說什麽,我說什麽?的現象,如果壹個小朋友咋遊戲中摔倒,教師會安慰小朋友例如?寶貝最勇敢,勇敢的孩子不哭泣?這樣的話語,接著就會聽到無數個聲音說?老師我也不哭?、?老師我昨天摔倒也沒哭?並且妳會發現,其實有很多孩子是在?撒謊?。如果教師就某個活動的規則提出壹些建議,並問兒童的意見時,妳就很難聽到有?不好?的回答。
(二)遊戲從眾
3-6、7歲的孩子是在兒童心理發展的幼兒期,又稱為學前期。兒童在這壹時期的活動以遊戲為主,遊戲能促進兒童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格羅斯把遊戲看成是兒童對未來生活的壹種準備活動,是壹種本能性反映。那麽在遊戲過程中我們大概可以預見兒童的心理發展狀態。這時的兒童不同於2歲嬰兒,進行的是群體性遊戲。兒童用遊戲來反映周圍的生活,由於受到身心發展水平的限制,兒童的群體性遊戲在他們彼此之間形成壹種高度的默契。壹個小朋友將壹張紙揉成壹個小紙團放在手上,說?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地球?,馬上就會看到很多類似的地球出現,並且活動過程和舉動都是相同的。遊戲在這個時候能夠很好地促進孩子 想象力 ,創造力等等思維活躍性的發展,而在這種情況下,遊戲往往成為了千篇壹律的了,有時候覺得很奇怪,為什麽多有小朋友都會主動,不自覺的認同第壹個小朋友的觀點呢,如果是從從眾的角度來考慮這個為題就不足為奇了。
(三)動作從眾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了,人們總是喜歡追求類似性,希望自己的心理和行為與某壹社會群體及其文化相壹致。當兒童做出不同於同伴的動作時,常會受到來自小團體的壓力,這種壓力往往來自於對偏離的恐懼,擔心受到同伴的排擠和嘲諷。當個體表現出與群體不壹致時,常常會故意改變自己的行為,以求得相同。不僅如此,兒童動作從眾的另壹個原因還未自於兒童好奇心的驅使,再加上想要被關註的心理,兒童的從眾行為會增多。課余活動時間,我們會發現,如果壹些小朋友在自己座位上蹺著二郎腿且沒有被老師阻止時,那麽馬上就會接二連三的有人也蹺二郎腿,甚至兩條腿都蹺在桌子上。
二、兒童從眾現象產生的原因
(壹)兒童自身方面的因素
1.年齡
根據幼兒從眾行為及影響因素調查研究,幼兒的從眾反應次數隨著年齡的升高而有下降的趨勢。年齡越大其從眾行為越少。利用兒童從眾行為的這個年齡特征,可以引入兒童道德品質、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等的教育,在行為強化的基礎上,讓其從眾行為朝向積積極的方面發展。 2.智力水平 根據幼兒從眾行為及影響因素調查與研究統計結果,智力水平低於平均數幼兒的從眾反應數明顯高於智力水平高於平均數的幼兒。
3.認知水平及個性的影響
由於兒童身體和心理的影響,對事物的認識水平有限,在兒童的社會化的過程中其品德的發展成為了兒童社會化的核心內容。3-6、7歲的兒童其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僅僅只是初步的了解,對是非對錯還不能區分的那麽明確。所以在學前期的兒童身上常會壹個孩子講臟話,別的孩子也跟著講著臟話。這是就需要教師進行對錯認知的正確引導。按照皮亞傑的理論,3-6、7歲的兒童雖然能夠運用分析、比較等思維形式作出簡單的判斷、推理,但僅僅局限在解決壹些簡單的智力問題。當老師提出需要幼兒動腦筋的問題時,常常會得到壹些交膚淺的答案。而那些智力水平較低的孩子就選擇回答跟別人壹樣的答案。可見,兒童的從眾心理與認識水平及個性品質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兒童的認知水平越低,產生的從眾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1.家庭因素
孩子的個性形成及心理發展與家庭教養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其中父母在家庭教養模式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和孩子相處的這些天我發現,在民主型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加的獨立,並且傾向於擺脫成人的控制,善於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專制型以及放任型家庭的孩子在從眾與否的問題上,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幹擾,依賴性較強而不堅持自己的意見。 2.同輩群體的影響
除了 家庭教育 影響之外,同輩群體的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幼兒在同輩群體的影響下,其從眾行為要明顯高於其他人的影響。如果家長在家裏給兒童餵藥可能很困難,但拿到幼兒園,在看到同伴在吃藥時,自己反而會主動?找藥吃?。這壹現象就與美國心理學者J.R.Harrirs提出的?群體社會化發現理論?相吻合了。這裏也不難讓我們會聯想到?孟母三遷?的 故事 。
3.權威的影響
兒童從眾行為的產生離不開權威的影響。被兒童視為權威的人物例如老師,如果老師給乖的孩子壹個滿意的眼神再加上小紅花的條件刺激,對不依從的孩子給予懲罰,那麽被罰的孩子就成了別人的?榜樣?,其余的孩子就會為了不被懲罰而變得很溫順。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來自成人的評價對他們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們會為了得到權威人士的贊許避免受到懲罰而選擇去按照成人的意圖做事。
三、將兒童從眾心理作為幼兒教育新的切入點
(壹)重視榜樣的教育,調整兒童的不良行為
重視榜樣並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向壹個人看齊,復制別人的動作,而是鼓勵孩子們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從而將觀察到好的行為規範加以內化,將自己也轉變為別人的榜樣。改變壹味盲目的跟從他人。由於兒童的選擇力、鑒別力都很不成熟,在日常行為中往往會出現壹些不良行為,例如攻擊性行為,那麽在這種情況下,榜樣作為來自他人的示範就顯得比較重要的,因為這些榜樣往往反映了正確的社會對個體的總體規範和普遍要求,同時給兒童正確的行為心理發展提供了參照坐標。
(二)打破常規,培養兒童的獨立性與自信心
總是趨同與別人的類似性,盲目從眾就會扼殺兒童的獨立性與自信心。要敢於打破常規,推陳出新,而不是事事都和別人壹樣。如今我們需要的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具有革新精神的創新型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有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根據布魯納提出的學習理論,發現學習要求教師在於創建壹種教學情境,以促進學生進行的積極思考,仔細探究。這樣既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發展,又可以增強孩子的學習動機,鼓勵孩子從問題的不同側面進行回答。在創造性培養過程中,答案要求的不是精準,而是多樣化。
(三)強化行為,引導兒童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是壹種能力的培養,怎樣從壹個場依存的孩子轉變為場獨立的孩子,除了自身的因素以外,借助外力,也可以有所改善。適當的增加教師在課堂內容的互動性行為,引導幼兒獨立思考。
(四)調整期待,減輕兒童團體壓力
在兒童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盡量減少對比。每壹個兒童都是壹個獨立的個體,有單獨屬於自己的 思維方式 ,成人不需要強加給兒童壹些是非對錯的觀念。在團體遊戲或與成人接觸過程中,需要給孩子提供壹個輕松、安全且充分被關註的環境,從而減少兒童的團體壓力,有利於利用兒童的從眾行為來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獨立性和自信心。
參考文獻:
[1]阿瑟.S.雷伯.心理學詞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86,398.
[2]鄒曉燕.自主性--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關鍵[A].中國兒童發展與家庭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北京科技技術出版社,1994:476.
[3]邸穎.兒童從眾心理淺析[J].黑河教育,2010(7):10-11.
[4]霍靜.兒童從眾心理淺析[J].幼兒教育,1989(6):3-4.
[5]邢少穎.覃曉燕.幼兒從眾行為的調查與研究[J].山西省行為科學學會學術會 議論文 選集(1999-2003)年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