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馬
二至四畫
傌 馮 馭 馭 馱 馱 驲 馹 馴 馴 馳 馳 駄 驅 駁 駁 驢 駃
五畫
駓 駔 駔 駛 駛 駟 駟 駈 駉 罵 駙 駙 駒 駒 騶 駝 駝 駐 駐 駜 驛 駘 駘 駑 駑 駕 駕
六至十畫
驍 駬 罵 罵 骃 駰 驕 驊 駱 駱 駪 駁 駭 駭 駢 駢 骉 驪 駹 騧 騁 騁 驗 骍 騂 駿 駿 呆 骎 駸 騏 騏 騎 騎 騍 騍 騑 騧 騐 騅 騅 骕 驂 騞 騲 騠 颿 鬃 騭 騭 騟 騙 騙 騷 騷 骙 騤 騖 騖 騢 驁 驁 驊 騮 騮 驀 騶 騫 騫 騸 騸
十壹畫以上
驅 驃 驃 騾 騾 驄 驄 驂 驍 驚 驕 驐 驛 驗 驘 驌 驟 驥 驥 驢 驩 骦 驦 驤 驤 驪 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我對馬詞語文化的透視
壹、
語言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文化,在《現代漢語詞典》裏被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這文化,幾乎包容了人類發展史上創造的壹切壹切.而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起源之壹,文化是建立的語言的基礎上的,自從有了語言,才有文化的發展.在這發展的過程中,文化和語言起著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的作用.
詞語,則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的基本載體,並且詞又是語言與社會、與文化整體關系的壹個綜合體,在詞的身上,體現著這個社會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活、社會觀念.因此說,壹個民族語言的詞匯系統能夠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該民族的傳統文化.從另壹個方面說,壹個民族的民族文化也往往制約著該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對語言的詞匯影響最深.漢語與漢文化亦然,漢語作為漢民族紮根於漢文化土壤之中的壹套表達、交際的符號系統,其詞匯系統及其構成成分也必然受民族文化的制約和影響.
不知從何時起,馬成了人類生活的壹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前也提到,社會生活必然影響這個社會的語言文化,因而漢語裏和馬有關的字詞特別多.不同年齡、不同顏色、不同用處的馬,都用不同的字表示,有六百多個“馬”字旁的漢字.中國人喜歡馬,馬是十二屬相之壹,姓“馬”的人很多,關於馬的詞語和故事也非常多.馬,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馬,怒也武也
很久以前,在人類還沒有認識到“文明”壹詞之前,武力、戰爭是生活的常伴者.長年的戰事,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社會、民族的語言文化.
而自古以來,馬就經常伴隨著人們出生入死,壹戰群侯,也許就是因為這樣,馬是怒焰、武力的象征,這反映在有許多和“馬”有關的詞語都是戰爭的代名詞.在兵器方面,像“馬刀”,“馬叉”,都是騎兵專用兵器;“馬甲”便是指戰馬的護甲.很多軍事之中的職位也都帶有“馬”:“馬快”,壹解為衙門中騎馬的捕役,壹解為明朝時為軍師送軍需用品的人;“馬府”,掌管有武功者名冊之官;“馬容”則是行軍時的前驅者;軍官的侍從叫“馬刈”;還有舊時在馬前吆喝開路的兵卒差役,管叫“馬前卒”,但是現在多比喻為人奔走效力的人.除此之外,“馬形”是指習射之弛道;所謂“馬上功成不喜傳”的“馬上”,有武力之意;“馬射”,是壹種壹種武藝項目;還有,我們管身驃體壯的馬叫“汗馬”,也指戰馬……
除此之外,形容動蕩,混亂的成語,也經常用到“馬”:“兵荒馬亂”,形容戰時社會動蕩、百姓生活不能安定的景象;“人仰馬翻”,形容在戰鬥中慘敗,現也形容極為忙亂或混亂;還有“馬革裹屍”,用馬匹把屍體包起來,指戰死沙場.
對於軍隊的勢力,也常常有有關馬的成語,像“兵強馬壯”,“千軍萬馬”,“人強馬壯”,等等;戰爭中立下的功績叫“汗馬功勞”;謙稱自己虛度年華,沒有成就,叫“馬齒徒增”;還有“馬首是瞻”,“單槍匹馬”,“馬放南山”等等等等.
三、賦有宗教、神話色彩的馬
宗教,也是文化的壹部分.在中國傳統宗教文化中,馬又是壹個象征著什麽的形象呢?《元清祭典》中記有“馬祭”壹詞,意為“祭馬活動”:春祭“馬祖”;夏祭“仙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其中,“馬祖”者,天駟也;“馬社”為第壹個乘坐馬之人;而“馬步”則為“災害馬者”.這些詞語表現出我們的祖先十分尊敬、重視馬,可見馬在當時是多麽重要,以至人們“將用馬力,必先為之禱” (即在用馬前必會先為馬祈禱).另外,還有“馬禍”(車禍)、“馬生角”(比喻異常不祥)、“馬前數”(也作“馬前驛”,壹種占蔔方式)、“馬下”(從飼之神)、 “馬銜”(海中神怪名)、“馬面”(陰司鬼卒,也作“牛頭馬面”)等詞,讓人發現,古代人不僅看重馬,甚至敬畏馬,才會將“馬”字用在這些比人強大,且能給人帶來災難的神怪、事物的名字上.
四、馬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文化建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上,也深深地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語言也必受其影響.
馬不單是馳騁沙場的功臣,馬的文化早已融入了人們的生活,無論是老百姓還是達官貴人,他們的衣,食,住,行,娛樂都等與馬有關.如舊時的:馬平(地名);馬兀(坐具);馬市(市場交易現象);馬甲;馬衣(龍袍);馬曹(官名);馬弁(護兵);馬快(差役);馬笳(戲具);馬牙(藥名);還有現在的:馬桶,馬達,馬路,馬戲等等.這些帶有馬的日常生活用詞數不勝數.而我們傳統的十二屬相中,也有馬,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姓馬.娛樂項目中的馬戲,這本不是馬的獨角戲,可是人們偏偏用馬來命名,可見人們對馬的喜愛以及馬文化的普及早有淵源,並延續至今.
五、“馬”字詞明顯的演變過程
“文化和語言起著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的作用”.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語言也隨之有了很大的變化.
眾所周知,中國文字以商周時期的甲骨文為基礎,經過幾千年的簡化,規範,從大篆、小篆,到楷書、草書,再到今天的簡體字,漢字的形成經歷了無數代人的努力與發展.在文字的演變過程中,折射出中國文化的大體趨勢,由繁到簡,由不規範到規範.在字形的演變同時,文字的意義也在發生的改變.漢字古時解釋單壹,同樣的字在不同的書籍、段落中有不同的意思,像通假字等因為科技不夠發達的原因而造成的錯誤,現在歷經萬代的發展演變,馬字部的字也有明顯的演變過程,如今主要出現了壹些引伸義.
馬字部的字,原意主要指
(1)有關馬的事物、動作.如驅,原意為鞭馬前行,如今引申為驅逐、行進.又如馭,原指駕馭馬,現引申為控制;驟,原意:馬跑得快,現為迅速;
(2)馬的動作行為,如馳,原指車馬疾行,現指追逐奔跑即奔馳之意;駭,原指馬受驚,現泛指受驚;駐,原意為車馬停住,現意為駐紮,停住;
(3)馬的相貌,如駁,原指馬毛色不純,現在指斑駁;
(4)馬的性情,如馴,原為馬順服;現為善良.又如驚(繁體:驚 原寫法為上敬下馬),指馬駭而失常,現在指受驚、震驚.
從以上的字詞來看,關於“馬”的字詞的解釋,已從過去僅用於馬身上,衍生到用於生活中的更大範圍,可見“馬”的文化發展在不斷走向普及化.
六、
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單從詞語這壹點就能看得十分清楚.“馬”,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所反映的現實與當時整個民族、社會的風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本文主要從舊時馬為武力戰爭的代名詞、賦有宗教色彩、於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和相關字詞的演變這幾方面進行了剖析.但漢語詞匯文化太源遠流長了,它們之間的關系遠非短短壹文能說清道明.我們的點點拙見,只不過是冰山壹角而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