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基礎知識——四大句式
壹、判斷句
(壹)標誌
1、“……者……也”
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者也”
如:是必射雕者也。《李將軍列傳》
3、“……也”
如: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後序》
(二)無標誌
名詞+名詞的形式,後壹個名詞充當謂語表示判斷。
如:(臣竊以為)其人勇士……《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為”也常用來表判斷
如:眾謂予壹行為可以紓禍。《〈指南錄〉後序》
(四)“乃、則、即、非、皆”等詞也常用來加強判斷語氣。
如: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
吾翁即汝翁。《漢書·項籍傳》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註意:文言文判斷句在翻譯時必須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詞“是”來連接以體現其判斷句的特點。
二、被動句
(壹)標誌
1、“於”(“被”)
如: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2、“為”、“為……所……”
如: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如:經北艦十余裏,為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指南錄〉後序》
3、“見”、“見……於……”、“受……於……”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引申為見識廣博;大方之家,指稱學識淵博或專精於某種技藝的人。
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赤壁之戰》
(二)無標誌
如:予羈縻不得還……《〈指南錄〉後序》
三、倒裝句
(壹)賓語前置
1、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如:沛公安在?《鴻門宴》
2、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3、賓語提前,在賓語和謂語之間插入助詞“之”或“是”
如: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銘》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如:唯利是圖——唯圖利
唯才是舉——唯舉才
4、無標誌
如: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二)介詞結構後置
即:介詞與賓語結合的短語
往往以“於……”、“以……”為標誌
如: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如:裹以帷幕。《赤壁之戰》
——以帷幕裹(之)
(三)定語後置
以“者”或“之”為標誌,具體看句子意思。
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找壹個能夠出使(秦國)回復秦國的人,沒有找到。
(四)謂語前置(也叫主謂倒裝)
如:快哉此風!《黃州快哉亭記》
——即:此風快哉!(這陣風真暢快啊!)
四、省略句
(壹)省略賓語(包括介詞賓語的省略)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省略介詞
如:以子之道,移之(於)官理,可乎?《種樹郭橐駝傳》
註:1、省略主語(不歸人省略句,但在翻譯句子時要以括號形式補充出來。)
如:於是(鄒忌)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2、省略謂語(較少見)
如:(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威)?《廉頗藺相如列傳》
——孰與:……跟……比較,哪壹個更……
翻譯:諸位看,廉將軍跟秦王比較,哪壹個更厲害?
(本文來自《百度文庫》請珍惜。)
2. 四大名著全古文怎麽看懂啊四大名著其實不難理解,其實他們都是白話小說。有些版本的書中對於過難的字,句已經做過了解釋。實在不知道的可以聯系上下文琢磨琢磨,弄個大概意思也就夠了。之前如果有讀過許些這類文章,有些底子,那讀起來就更容易了。什麽《古漢語字典》之類的不買也可,書中有許多疑難字,對理解文章影響不大,如果實在想知道什麽意思怎麽讀,手邊壹《現代漢語詞典》也可以了。壹般來說,讀多了,見多了,之後讀名著,其實挺簡單的。
有個積累方法:把疑難字寫在壹個專門準備的本子上,還有壹些註釋過的常用語句,日後常看,也熟了。
這個方法是壹個人教我的,我沒實踐,就是懶,只能全依靠看得多了記熟了。
壹時大概只能講這麽多了,全是我的經驗之談。
3. 四大刺客文言文中國四大刺客——專諸、要離、聶政、荊柯
專諸
春秋時期吳國人,家住陽山之野,靠為人屠豬維持生計,當時伍子胥隱居於此,其交好。後來,吳公子光欲刺其兄吳王僚,來見伍子胥,請其薦壹勇士,伍子胥薦了專諸。為了刺殺吳王僚,專諸於是隱太湖學治魚三月。藏魚腸劍於魚腹,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僚。當時吳王僚之子公子慶忌與其手握兵權的母弟掩余、燭庸均被派出征楚國,因此,公子光謀成王位,即吳王闔閭。
要離
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其折辱壯士丘迮,被推為天下勇士。自吳王僚死後,闔閭立國,公子慶忌逃往艾城,招納死士,接連鄰國,欲待時乘隙,伐吳報仇。公子慶忌骨騰肉飛,走逾奔馬,手能接飛鳥,步能格猛獸,矯捷如神,萬夫莫敵。因此闔閭日夜憂慮。時伍子胥又薦贏弱體 細的勇士要離刺殺慶忌。要離獻計殘身滅家,取得慶忌信任,終於成功刺殺了慶忌。(典故“壯士斷臂”即來源於此)專諸和要離成就了壹代霸主吳王闔閭(春秋五霸之壹)。
聶政
戰國時期魏國人,原居軹地深井,因得罪鄉裏,帶母及其姐窨避居齊國都城臨淄,乃吳起好友。後吳起因私利將其薦給豪富嚴遂,聶政到達韓國都城平陽後,成功的刺殺了忘恩負義的韓相國俠累。
荊軻
荊軻(?~公元前227年),戰國末期衛國人,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遊歷到燕國,被稱為“荊卿”(或荊叔),隨之由燕國智勇深沈的“節俠”田光推薦給太子丹,拜為上卿。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與田光密謀,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壹帶,是壹塊肥沃的土地)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鹹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現,刺秦王不中,被殺。
4. 文言文的四大句型高中所有文言文特殊句式講解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壹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
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例如:《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介詞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
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壹種倒置的現象。 例如:《嶽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普通賓語前置 在壹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註意語感。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壹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壹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壹、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這類句子,介 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
值得註 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壹般代 詞,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這類句子有兩點要註意,壹是否定句(壹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 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
(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 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
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麽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 加上壹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
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壹種情況外, 還有壹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壹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蘇軾《石鐘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 壹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
例如: 大王來何操? (操何) (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為學》) 微斯人,吾誰與歸? (與誰) (範仲淹《嶽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馬遷《鴻門宴》) 壹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 (《晏子春秋?晏子辭千金》) 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
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語後置 文言中,壹些修飾性的定語常常置於中心詞之後。
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閹之亂,紹紳而能不易其誌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蘇軾《石鐘山記》) 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裏,介詞結構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裏有則往往置後作補語。例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 得雙石於潭上。(蘇軾《石鐘山記》)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荀子《勸學》)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司馬遷《陳涉世家》) 判斷句 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
(方柯是語文小棧網站的站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
(方柯,是中國人) 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法生財) 用“乃”表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