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石揚休文言文

石揚休文言文

1. 文言文翻譯 石揚休

白話翻譯:

石揚休,字昌言,他的祖先是江都人。唐朝兵部郎中石仲覽的後代,後來遷至京兆。七代祖石藏用,為右羽林大將軍,通曉歷數,曾對家人說:“天下將有大事發生,蜀地最為安全。”就去投靠親戚眉州刺史李滴,成為眉州人。

揚休幼年喪父而勤勉學習,進士考試高等及第,任同州觀察推官,升著作佐郎、中牟縣知縣。該縣是國都西邊門戶,縉紳往來必經之地,地瘠民貧,賦役煩重,富人在太常寺為樂工,僥幸投機免役的***六十多家。揚休申請全部取消。改授秘書丞,任秘閣校理、開封府推官,多次升遷後擔任尚書祠部員外郎,歷任三司度支、鹽鐵判官。因以前在開封府任職時失盜,出朝任宿州知州。

不久,召入朝中任度支判官,修起居註。起初,記註官與講讀諸儒,都可陪伴皇帝坐在邇英閣。揚休奏稱:“史官記錄言行,應站立陪伴。”朝廷同意他的說法。任為判鹽鐵勾院,以刑部員外郎知制誥、同判太常寺。起初,皇宮內行香祭溫成廟,皇帝誤寫名稱臣,揚休說:“這是奉宗廟禮,主管官員發現錯誤卻沒有稟報。”皇帝嘉許他。兼任勾當三班院,為宗正寺修玉牒官。升工部郎中,未及任職,去世。

揚休喜歡悠閑隨性,平時在家中養猿鶴,玩賞圖書,詠詩自娛,和家人談話,不曾涉及朝廷事。等到去世時,人們打開箱子找到十多件密封奏事,大致內容是:請增加諫官拓寬言路,設五經博士使學生專心學業,派遣禦史巡察各路以防蒙蔽,恢復齒胄之禮以加強宗室,挑選知州縣令,重視耕織,禁止奢侈,都是對時政有所補益的。但揚休為人謹慎少言,世人不曾以擅長言辭看待他。至於起草誥命,尤為不擅長。

平生好聚財。出使契丹時,因路上受寒,得了風痹病,申請告假回鄉,祭掃祖先墳墓。揚休早先在家鄉時,衣食不足,徒步離家十八年。後以侍從官身份還鄉,往昔壹同生活貧苦的人還在,都說:“石昌言來,肯定會救濟我們了。“揚休結果壹文錢也沒有拿出來,反而到處接受鄉裏富人的錢而去。

文言文原文

石揚休,字昌言,其先江都人。唐兵部郎中仲覽之後,後徙京兆。七代祖藏用,右羽林大將

軍,明於歷數,嘗召家人謂曰:“天下將有變,而蜀為最安處。”乃去依其親眉州刺史李漓,遂為眉

州人。

揚休少孤力學,進士高第,為同州觀察推官,遷著作佐郎,知中牟縣。縣當國西門衣冠往來

之沖也地瘠民貧賦役煩重富人隸太常為樂工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揚休請悉罷之改秘書丞,為

秘閣校理、開封而推官,累遷尚書祠部員外郎,歷三司度支、鹽鐵判官。坐前在開封嘗失盜,出知

宿州。

頃之,召入為度支判官,修起居註。初,記註官與講讀諸儒,皆得侍坐邇英閣。揚休奏:“史

官記言動,當立以侍。”從其言。判鹽鐵勾院,以刑部員外郎知制誥、同判太常寺。初,內出香祠

溫成廟,帝誤書名稱臣,揚休言:“此奉宗廟禮,有司承誤不以聞。”帝嘉之。兼勾當三班院,為宗

正寺修玉牒官。遷工部郎中,未及謝,卒。

揚休喜閑放,平居養猿鶴,玩圖書,吟詠自適,與家人言,未嘗及朝廷事。及卒,發楮中所得

上封事十余章,其大略:請增諫官以廣言路,置五經博士使學者專其業,出禦史按察諸道以防壅

蔽,復齒胄之禮以強宗室,擇守令,重農桑,禁奢侈,皆有補於時者。然揚休為人慎默,世未嘗以

能言待之也。至於誥命,尤非所長。

平生好殖財。因使契丹,道感寒毒,得風痹,謁告歸鄉,別墳墓。揚休初在鄉時,衣食不足,

徒步去家十八年。後以從官還鄉裏,疇昔同貧窶之人尚在,皆日:“昌言來,必我矣。”揚休卒不

揮壹金,反遍受裏中富人金以去。(節選自《宋史》,有刪改)

2. 文言文翻譯

元佑初年,山谷與東坡、錢穆父壹起到京城的寶梵寺遊玩。

吃完飯,山谷寫了幾張草書,東坡對山谷的字很贊賞,而穆父在旁邊觀看過後說:魯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於俗氣。山谷問:為什麽?穆父說: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因為沒有看過懷素的真跡。

山谷心裏很疑惑,從此不肯再為別人寫草書。紹聖中年,山谷被貶住在涪陵,第壹次在石揚休家裏看到懷素的《自敘》,所以借走回去臨摹了很多天,幾乎廢寢忘食。

自此對於草書茅塞頓開,下筆飛動,寫下的字與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這才相信穆父的話不是胡說的。但是穆父已經過世了。

所以山谷曾經自己認為是在涪陵深得草書的真諦,遺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書法。

3. 箬葉學書的文言文翻譯徐博真少股評學書五指

徐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徐伯珍早年喪父,家境貧困,在竹葉及地上寫字練字。山洪暴發,淹沒了房屋,村裹鄰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卻把床疊架起來,留在上面,讀書不止。經過十年,對經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遊學的人大多依從於他。太守瑯邪王蕭曇生、吳郡人張淹都曾禮聘他,徐伯珍 *** 後便立即退歸,這樣做***有十二次。吳郡人顧歡挑剔出《尚書》中含義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訓釋回答得很有條理,因此儒學之士對他極為宗仰.

他家南邊九裏有座高山,班固稱之為九巖山,足後漢龍丘萇隱居的地方。二年後,徐伯珍移居逭裏。他家門前長著壹棵梓樹,壹年便艮得很粗壯,須兩人合抱。家境很足貧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對,時人稱之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蔔四歲。接受他教誨的人***有壹千余人

4. 鄭嶽,字汝華,莆田人

大體內容:鄭嶽,字汝華,露裔莆田縣人。七歲時父親病逝,家貧如洗,有幸

母親之兄林

山禺愛憐,鼎力相助,撫養成材。弘治六年(1493年),鄭嶽得中進士

授戶部主事,不久,改刑部主事。

鄭嶽在朝做官,三上三下,無不光明磊落,忠於國,忠於民,譜寫

了令人贊嘆的悲壯之曲,存之於世。

鄭嶽為人正直,不畏 *** ,敢於鬥爭。在刑部主事時,他發現在東

廠辦案時,錦衣千戶張福恃勢越坐,淩駕於董天錫之上,不成體統。於

是就上疏批評皇親國戚,他說:“糾劾非鎮監職,而董讓行之;太常本

禮部屬,而崔誌端專之。內外效尤,益無忌憚。”對不倫不類的行為深

惡痛絕,無情揭露,本是朝中群臣之責,但弘治帝卻壹時昏庸,反而下

令把鄭嶽抓起來,關進監牢。由於鄭嶽眼光明銳,敢說出同僚們早就想

說的話,很得人心,所以,尚書周經、侍郎許進等前往疏救,弘治帝怕

事情越鬧越大,只好讓鄭嶽“贖杖還職”。不久,進升為員外郎。

湖廣地區社會矛盾尖銳,宗藩侵占民田,累奏不決,民怨鼎沸。弘

治帝重用鄭嶽,派遣他去那裏任僉事。鄭嶽壹到那裏,就著力處理多年

爭論不休的土地糾紛,把宗藩霸占之地歸還於民,終於緩和了社會矛盾

安定了民心。荊嶽二州那時鬧饑荒,鄭嶽勸富民出粟,降低糧價銷售

不得哄擡物價。與此同時,他還下令松弛河泊之禁,廣開謀生之路,

允許貧民從事水產業,不讓土豪劣紳胡作非為。湖廣是明代產糧區,每

年有輸糧遠衛之任務。面對災荒之年,鄭嶽當機立斷,改為以貨幣給衛

留糧備賑,民才獲濟,終於度過荒年。據清乾隆《莆田縣誌·名臣傳

》記載,鄭嶽“設法賑活甚眾”。

正德初年,嶽正任廣西兵備副使。少數民族頭領岑猛留戀本地,不

願去福建做官,堅持在田州不走。鄭嶽深知尊重少數民族及其首領事關

重大,就上疏正德帝,“奏改近地,猛乃自效”。這既調動了少數民族

官員報效國家的積極性,又促進了漢和西南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

後來,鄭嶽又出任江西按察使。因鄭嶽在那裏“振揚風紀”,有成

績,帝又讓他任該省左布政使。江西是野心家寧王宸濠的勢力範圍,歷

來針插不入,水潑不進,無法整治。鄭嶽來到那裏,寧王仍惡性難改,

“奪民田億萬計”,激起民憤,立寨自保。寧王要派兵鎮壓,鄭嶽壹經

發現,當即制止,結果結成了冤仇,後來終被寧王死黨陷害,“奪官為

民”,鄭嶽二次下馬。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丙子,寧王宸濠反……戊寅,陷南康

己卯,陷九江。秋七月甲辰,帝自將討宸濠”。到次年十二月,宸濠

伏誅,冤案已明,正德帝又起用鄭嶽,讓他出任四川左布政使。鄭嶽以

母喪未終為由而沒有赴任。

嘉靖初,鄭嶽第三次上馬赴任,升右副都禦史,巡撫江西。所到之

處,“民擁道聚觀,手額相慶”,歡迎“鄭青天”久別重逢。兩月後,

又提拔任大理寺卿。時“大禮”未定,“嶽言若以兩考為嫌,第稱孝宗

廟號,毋稱伯考”,不聽,停嶽俸兩月,轉左侍郎。自此之後,鄭嶽日

子越來越不好過,只好乞休回莆,凡十五年病逝,享年七十二歲。

5. 以元祐初開頭的文言文的答案

元佑初 山谷與末坡

元佑初,山谷與末坡、錢穆父同遊京師寶梵寺。飯罷,山谷作草書數紙,東坡甚稱賞之。穆父從旁觀曰:“魯直之字近於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無他,但未見懷素真跡爾。”山谷心頗疑之,自後不肯為人作草書。紹聖中,謫居涪陵,始見懷素《自敘》於石楊休家。因借之以歸,摹臨累日,幾廢寢食。自此頓悟草法,下筆飛動,與元祜已前所書大異。始信穆父之言不誣,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嘗自謂得草書於涪陵,恨穆父不及見也。

釋義

元佑初年,山谷與東坡、錢穆父壹起到京城的寶梵寺遊玩。吃完飯,山谷寫了幾張草書,東坡對山谷的字很贊賞,而穆父在旁邊觀看過後說:魯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於俗氣。山谷問:為什麽?穆父說: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因為沒有看過懷素的真跡。山谷心裏很疑惑,從此不肯再為別人寫草書。紹聖中年,山谷被貶住在涪陵,第壹次在石揚休家裏看到懷素的《自敘》,所以借走回去臨摹了很多天,幾乎廢寢忘食。自此對於草書茅塞頓開,下筆飛動,寫下的字與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這才相信穆父的話不是胡說的。但是穆父已經過世了。所以山谷曾經自己認為是在涪陵深得草書的真諦,遺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書法。

6. 求翻譯 文言文

這兩句話出自曾鞏《瀛州興造記》,以下是譯文,後附《瀛州興造記》全文及其詳細註釋和譯文,均為原創,供妳參考。

原句1、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2、公開示便宜 使有攸處 遂行倉庫 經營蓋障。

譯文1、(其余)凡是坍塌毀壞的房屋,沒有不修繕的,都恢復舊貌(原先的樣子)。2、李肅之先生指明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項,使各項事務都有所處理,於是重新修蓋倉庫,籌劃營造做遮蓋之用的帳篷之類的東西。

註釋詳見後附部分的詳細註釋。附錄:瀛州興造記曾鞏原文熙寧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壞城郭屋室,瀛州為甚。

是日再震,民訛言大水且至,驚欲出走。諫議大夫李公肅之為高陽關路都總管安撫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曉,訛言乃止。

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公開示便宜,使有攸處,遂行倉庫,經營蓋障。

雨止,粟以石數之,至壹百三十萬,兵器他物稱是,無壞者。初變作,公命授兵警備,訖於既息,人無爭偷,裏巷安輯。

維北邊自通使契丹,城壁樓櫓禦守之具,寢弛不治,習以為故。公因災變之後,以興壞起廢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請於朝,力取於旁路之羨卒,費取於備河之余材,又以錢千萬市木於真定。

既集,乃築新城,方十五裏,高廣堅壯,率加於舊。其上為敵樓,戰屋凡四千六百間。

先時,州之正門,弊在狹陋,及是始斥而大之。其余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

周而覽之,聽斷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廩,貨有深藏,賓屬士吏,各有寧宇。又以其余力為南北甬道若幹裏,人去汙淖,即於夷途。

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積若幹萬若幹千若幹百工;其竹葦木瓦之用,積若幹萬若幹千若幹百。

蓋遭變之初,財匱民流,此邦之人,以謂役巨用艱,不累數稔,城壘室屋未可以復也。至於始作逾時,功以告具。

蓋公經理勸督,內盡其心,外盡其力,故能易壞為成,如是之敏。事聞,有詔嘉獎。

昔鄭火災,子產救災補敗,得宜當理,史實書之。衛有狄人之難,文公治其城市宮室,合於時制,詩人歌之。

今瀛地震之所摧敗,與鄭之火災、衛之寇難無異。公禦備構築不失其方,亦猶古也。

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從父兄適與軍政,在公幕府,乃以書來,屬予記之。予不得辭,故為之記,尚俾來世知公之嘗勤於是邦也。

註釋1、《瀛州興造記》:曾鞏,生於1019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子固,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舉進士,任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

英宗時為實錄檢討官。神宗二年(1069)出為越州通判,轉知齊州、滄州等地。

元豐三年(1080)留判三班院,為史館修撰。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壹,是歐陽修“古文運動”的支持者和參與者,其古文理論主張先道而後之,其文自然淳樸,不甚講究文采,但講究法度。

曾鞏的文章絕少抒情作品,多為議論文和記敘文,風格古雅平正,章法嚴謹,長於說明。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立論精策,代表作有《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論歷代治亂得失,感慨深切。

《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傾吐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文風質樸,縱橫開闔。《宋史?曾鞏傳》評其文“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

卓然自成壹家,可謂難點”。曾鞏主要成就在文,但也能詩,現存詩400余首,大都寫得比較質樸,與其文似。

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成就最高,如《西樓》、《城南》、《詠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鮮明,稱得上宋代近體詩中寫景佳作。曾鞏所作《瀛州興造記》記述了古瀛州熙寧六年七月大地震後的修建情況,其文敘而嚴謹,樸實無華,是研究河間歷史不可多得的佳作。

曾鞏曾鞏任滄州知州。此前曾鞏先後在齊、襄、洪、福等許多地方任知州,頗有政聲。

曾鞏在來滄州任職之前就對河北,特別是滄州壹帶的百姓給予了殷切的關註。那是在熙寧元年(1068)的時候,河北數十州連續發生地震,樓宇、民居大多倒塌,死傷的人很多。

受災最嚴重的是瀛州(今河間)壹帶。九月霸州、保定、恩州、冀州又發生了水災。

當時還在京都的曾鞏作《救災議》,向朝廷提出打破常規大力扶持災民生產自救的建議。當時,曾鞏的壹位堂兄在瀛州任職,曾鞏通過這位堂兄了解了瀛州抗震救災的情況,寫了《瀛州興造記》,記述了瀛州知州李肅之在大地震時的救災表現。

當時,瀛州發生地震,謠言四起,民眾驚恐欲逃。知州李肅之派人到各處安撫勸解,制止了傳言。

他命令軍隊加強警備,維持治安。結果,全城“人無爭偷,裏巷安輯。”

地震之後,又下起了大雨,糧食物資暴露在外面。李肅之親自指揮查看,使糧食物資得到妥善處理。

曾鞏的文中說,李肅之“經理勸督,內盡其心,外盡其力,故能易壞為成。”由於曾鞏的推介,李肅之受到了朝廷嘉獎。

讀曾鞏的《瀛州興造記》,我們看到了李肅之這樣恪盡職守的官員形象,也看到了河間人民在災難到來時,由壹開始的慌亂,到後來的理智守法的表現,看到了這個詩書傳承之地,百姓們的文明素質。2、河北地大震: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河北連續發生了嚴重的地震,河南開封、廣東。

7. 獨醒雜誌的魯直之字文言文翻澤

《獨醒雜誌》之“魯直之字近於俗”

原文:元祐①初,山谷②與末坡、錢穆父同遊京師寶梵寺。飯罷,山谷作草書數紙,東坡甚稱賞之。穆父從旁觀曰:“魯直之字近於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無他,但未見懷素真跡爾。”山谷心頗疑之,自後不肯為人作草書。紹聖③中,謫居涪陵④,始見懷素⑤《自敘》於石楊休家。因借之以歸,摹臨累日,幾廢寢食。自此頓悟草法,下筆飛動,與元祜已⑥前所書大異。始信穆父之言不誣⑦,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嘗自謂得草書於涪陵,恨穆父不及見也。

註釋①元祜:宋哲宗趙煦年號。②山谷: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宋四大書法家”之壹,下文的“錢穆父”、“石楊休”都是人名。③紹聖:宋哲宗趙煦年號。④涪陵:地名。⑤懷素:唐代大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書跡《自敘》對後世影響很大。⑥已:同“以”。⑦不誣:不假:

譯文:元佑初年,山谷與東坡、錢穆父(錢勰)壹起到京城的寶梵寺遊玩。吃完飯,山谷寫了幾張草書,東坡對山谷的字很贊賞,而穆父在旁邊觀看過後說:“魯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於俗氣。”山谷問:“為什麽?”穆父說:“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因為沒有看過懷素的真跡。”山谷心裏很疑惑,從此不肯再為別人寫草書。紹聖中年,山谷被貶住在涪陵,第壹次在石揚休家裏看到懷素的《自敘》,所以借走回去臨摹了很多天,幾乎廢寢忘食。自此對於草書茅塞頓開,下筆飛動,寫下的字與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這才相信穆父的話不是胡說的。但是穆父已經過世了。所以山谷曾經自己認為是在涪陵深得草書的真諦,遺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