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意思是相距很近,但是從不來往。
讀音: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出處:戰國·老子《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兩國人民相處得很近,交往密切到連雞鳴狗叫的聲音都混在壹起,卻從來不發生戰爭與摩擦。
近代學者壹般將老子的“小國寡民”理解為實指,即國家小,人民少。
成語示例
有些人不是這樣做,而是像老子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毛澤東·現代《黨委會的工作方法》。
擴展資料: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認為相鄰的兩個國家彼此可以望見,兩國雞狗的叫聲都可以聽見,各自吃自己的國家豐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風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發動戰爭。老子向往這樣壹種原始的純樸風氣。
西漢初年中國第壹次全方位應用道家理論治國,產生了中華第壹盛世――文景之治,《貨殖列傳》中關於道家的“低流之水”的市場機制,其有關理論和實踐情況主要記述在《淮南子》、《史記》、《漢書》等道家諸書與史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