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06-04-21
粵劇《帝女花》為戲曲大師唐滌生50年代末所撰,唐用詞優雅感人,加上他大量采用古典,重視樂曲的配合,令到他的劇本更覺典雅。
故事講述明末思宗長女長平公主年方十五,因奉帝命選婿,下嫁太傅之子周世顯,無奈闖王李自成攻入京城,皇城遂破,崇禎手刃眾皇女後自縊。長平公主未至氣絕,被周鐘救返藏於家中。後來清軍滅了闖軍,於北京立國。長平公主知悉周鐘欲向清朝投降,幸得周鐘之女瑞蘭及老尼姑之助,冒替已故女尼慧清,避居庵中。世顯偶至,遇上扮作女尼的長平公主,大為驚愕,幾番試探下,長平重認世顯。然而此事為清帝知悉,勒令周鐘威迫利誘他們壹同返宮。夫妻二人為求清帝善葬崇禎,釋放皇弟,遂佯裝返宮,並在乾清宮前連理樹下交拜,然後雙雙自殺殉國。
壹直以來,中國人並不懂得怎樣記錄電影或音樂文化,但是娛樂唱片公司的主理人劉東能早在1960年已有先見之明,不惜耗費巨資,洽購該劇的錄音版權,聘回“仙鳳鳴劇團”原班臺柱任劍輝、白雪仙、靚次伯、梁醒波、林家聲、任冰兒等,配合壹流樂師拍和,註重音效以先進的身歷聲(stereo)灌片,以致此曲風行數十年,當年的黑膠至今已被音響界捧為天碟錄音,所以雖經黑膠,盒帶,CD等不同年代,然而到今天的SACD技術下,它的錄音亦毫不遜色,竟可配合時代,令筆者不得不佩服。
全劇於當年堅尼地道山頂纜車橋下的仁教堂錄音,形成有天然環境的REVERB音效,SACD高低音層次分明,音場遼闊,立體感強,更能忠實表現當年現場的錄音實況。特別此單張選段是香港第壹批早期的SACD(時為2002年),由美國壓片,音色比其後日本壓片的《紫釵記》及《再世紅梅記》優勝。隨碟附送的港制DSD CD,亦有不俗的表現。(文/佚名)
唐滌生簡介
唐滌生 著名粵劇編劇家(1917.6.18-1959.9.16)。廣東省中山人,於中山紀念中學畢業,後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又曾在滬江大學修讀中文。抗日戰爭爆發,他到香港投身薛覺先領團的覺先聲劇團,跟隨名編劇家南海十三郎學習撰曲編劇,後為馮誌芬(原覺先聲劇團編劇,《胡不歸》的作者)的得力助手,並受馮誌芬影響較深,他的編劇風格,初期跟隨俗流,後期闖出新路,爾後又受文明戲影響,詞句相當俚俗。到了成熟期的唐滌生,力求劇本詞曲的優美,註重文學性,因而吸引了不少知識界人士和青年人觀賞粵劇,為粵劇爭取了新的知音。
唐滌生在短短壹生編寫了壹百多部作品,以《白楊紅淚》壹劇奠定了他的編劇地位,他編寫《帝女花》時,接受了著名音樂家王粵生的建議,把廣東音樂大調《秋江別》與《妝臺秋思》分別譜入該劇《庵遇》與《香夭》兩場戲中,這兩首曲調旋律典雅,填詞流暢,不僅為海內外廣大聽眾喜聞樂見,還傳遍了兩廣的流行歌廳,青年人也能接受,收到雅俗***賞的效果。唐滌生的作品重視情節,緊湊有戲,以情感人。他的許多作品大都取材於古典戲曲,如把湯顯祖的《紫釵記》和《牡丹亭》改編成粵劇,改編得相當成功,為粵劇傳統劇目增添了新的瑰寶。唐滌生的作品又善於“因人設戲”和適應觀眾追求,他於四九年八月為陳錦棠領銜的錦添花劇團開新戲《金瓶梅》,也獲過不少編劇獎。唐滌生還為新馬師曾領銜的新世界劇團,編過《新小青吊影》與《新客途秋恨》,由於冠上“新”字,他便可以增添情節,不受原來故事的約束。當時有些行家稱贊他為“能新”的劇作家。
唐滌生成名於五十年代,幫助他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的有他的妻子,京劇名伶兼舞蹈家鄭孟霞,另壹位則是粵劇名伶白雪仙。五四年開始與任白合作是他事業的巔峰期,最早的作品有《唐伯虎點秋香》《畫裏天仙》,五六年任白組“仙鳳鳴”劇團,他亦自此專註為她們編劇,壹***改、編了十多部名劇,《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之驚夢》等即是其中的經典,至今仍在舞臺傳演,歷久不衰。五九年任白在“利舞臺”戲院首演他的新作《再世紅梅記》時他在座位上忽然昏倒,翌日溘然辭世,享年四十三歲。如此天縱英才不幸早夭,豈不令人扼腕惋惜。他生前的不少作品,如《帝女花》、《紫釵記》、《蝶影紅梨記》、《再世紅梅記》、《牡丹亭》等,至今仍廣泛流傳。為了紀念他對粵劇事業的貢獻,香港於1989年和99年的5月至12月間,舉辦“唐滌生作品回顧”,反響熱烈。
唐氏作品才華炫目,這與他曾在上海接受大都會式的文化思想有很大關系,他對事物的認識遠比他的前輩、同輩更為深刻,亦由此奠定了他在創作構思上的大膽取舍。此外他更鉆研古典文學,故他的作品遣詞典雅,富有華采,最突出的地方是他深諳戲曲之道,高低急緩錯落有致,更不會因曲害詞,因詞害意,他在粵劇劇本史上的功績是有目***睹的。而1942年他與京劇名伶兼舞蹈家鄭孟霞成婚,這使到他能廣泛吸取京劇和舞蹈中的藝術元素轉註入粵劇中,唐滌生作品特點是不拘泥於舊戲曲的模式,對傳統粵劇作出不少研究和敢於改革,如使用立體布景,勇於編排舞蹈,著重燈光效果,善用古曲入樂,刻劃人物傳神,做到雅俗***賞。
時至今日任白唐的魅力依然不改,反映唐滌生與任白故事也被編成舞臺劇《劍雪浮生》,大受戲迷歡迎,詳情可見劍雪浮生的有關報道。同時,秋盈這位因喜歡文學而認知唐氏作品又從這些作品中對粵劇粵曲有了新的認識和好感。(文/秋盈)
任劍輝 (1912-1989)
任劍輝 原名任麗初,又名任婉儀,廣東南海人,香港歷來最受歡迎的粵劇女文武生(能文能武的第壹男主角),反串扮相瀟□不凡,深受女戲迷喜愛,有「戲迷情人」的美譽。曾與多位正印花旦合作,計有:紅線女、芳艷芬、余麗珍、鄧碧雲、羅艷卿、吳君麗等等,不過最教人印象深刻的仍是白雪仙。兩位在「仙鳳鳴劇團」所演的名劇,例如:《帝女花》、《紫釵記》、《蝶影紅梨記》、《再世紅梅記》等等,傳誦數十年不衰,堪稱香港文化瑰寶。
任劍輝主演的粵語戲曲片不計其數,著名的有:《洛神》(1957)、《火網梵宮十四年》(1958)、《紫釵記》(1959)、《帝女花》(1959)、《九天玄女》(1959)、《大紅袍》(1965)、《李後主》(1968)等等。即使不是粵劇迷,香港人莫有不知任劍輝其人,堪稱「壹代藝人」,足以成為壹個香港文化的象徵。
任劍輝退出藝壇後與白雪仙專心扶助弟子龍劍笙及梅雪詩等人組成的「雛鳳鳴劇團」,直至八十年代移居加拿大。1989年11月29日病逝香港,舉殯之日,吊唁、圍觀之戲迷成千上萬,將北角香港殯儀館附近之街道擠得水泄不通,蔚為奇觀。
為紀念已故好友,白雪仙成立「任白慈善基金」,於1990年重映兩人的告別作《李後主》,瘋魔萬千戲迷,同時年輕的電影愛好者也可趁機壹睹兩位巨星的豐采。
白雪仙 (1926- )
白雪仙 白雪仙,原名陳淑良,廣東順德人,壹九二六年農歷四月初壹日在廣州出生。曾在香港「嶺南中學」和「聖保祿英文中學」就讀,自幼喜愛粵劇。
十二歲時,拜粵劇名伶薛覺先為師,改藝名為白雪仙。曾在「覺先聲粵劇團」演出,繼後她又師事音樂家冼幹持學習唱工。香港淪陷期間,為了生計而曾在歌壇演唱,期間她又參與過「新東亞粵劇團」演出。
從壹九四二年起,白雪仙先後加入「錦添花粵劇團」、「新聲劇劇團」、「五福粵劇團」、「鴻運粵劇團」,曾參與主演的名劇有《小愛神》、《紅樓夢》、《紅白牡丹花》、《富士山之戀》等。
壹九四七年她開始拍電影,直至六八年間,她主演和參演過大約二百部電影,多是改編自她主演的著名粵劇,如《晨妻暮嫂》、《紅白牡丹花》、《富士山之戀》、《紫釵記》、《帝女花》等。
壹九六七年,她組織了「仙鳳鳴影片公司」,在參與了粵語片最大型制作的劇曲片《李後主》後便退出影壇。
1959年版《帝女花》演員表
任劍輝飾………周世顯
白雪仙飾………長平宮主
粱醒波飾………周 鐘
靚次伯先飾……崇禎帝
靚次伯後飾……清 帝
林家聲飾………周寶倫
任冰兒飾………周瑞蘭
馮玉玲飾………昭仁宮主
李艷冰飾………周 後
盧麗卿飾………袁 妃
袁立祥飾………王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