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辦者最大的問題是他並沒有感覺到自己在包辦而依舊在辛苦忙碌之中忘我地去包辦著,包辦者在習慣於忙碌和付出的同時,必然使被包辦者(孩子)習慣於接受和享受。惰性作為人的天性和本性之壹,應當讓它在自主與勤奮中受到限制乃至於萎縮和退化掉。可是,由於包辦者的不懈努力,孩子的惰性被超前喚醒並得到激發與催生,像腫瘤壹樣膨脹,甚至由良性的演變成惡性的,吞噬了孩子的上進心和進取心,且難以通過教育得到化療。
怎樣的行為才算是包辦,這是首先要明確的問題。
在家庭教育中,包辦顯然是帶有貶義的,因為我們實施教育的對象是孩子。包辦和生活關心照顧之間如何界定呢?這是首先要明確的問題。
其實,包辦從教育的角度來講,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成人忽視孩子作為壹個學習者的主體地位,采用包攬或代替的方式使孩子部分或者全部地失去了親身體驗和學習的機會,對孩子知識和經驗的學習,意誌情感的培養造成了不良的影響甚至巨大損失,這樣的教育行為就是包辦。
我們反對包辦,就是讓孩子成為生活的主人和學習與實踐的主體,喚醒他們獨立意識,激發他們的自覺性,培養他們的獨立個性品格,這是成人與成才的基礎。
事實上,孩子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來到這個世界上,其天性大都是追求自由和獨立的,這是自然賦予的生命的本能,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我們至今尚不能預知的發展潛能,只是不良的教育方式與環境使他們的天性被扼殺了,而潛能也因得不到及時開發而萎縮枯竭了。
在諸多的不良教育方式中,包辦以其普遍性、恒常性和隱蔽性而不容忽視,尤其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是教育的主要問題和矛盾。
1.普遍性
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包辦之所以表現得更加普遍,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壹,傳統的家庭觀念中我們很註重整體,即集體本位。每壹分子,包括孩子,只是家的壹部分,其思想和行為必須派生於家,從屬於家;其身體與心智脫胎於父母也只能從屬於父母。生活中,父母有意無意地認為我和孩子沒有妳我之分,孩子本身就是我的;這方面和西方國家的重視個體獨立的觀念有著明顯的不同。因此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體驗和想法從其萌芽階段就被忽視著,何時能引起關註就取決於父母的觀念和智慧了。其二,現代中國的家庭結構使包辦普遍性這壹問題更加突出。當代中國的家庭結構可概括為“421”,“1”代表壹個孩子,“2”代表父母,“4”代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雙眼睛盯著壹個孩子,六顆心想著這壹個孩子,幾乎都有全力以赴的決心、意誌與行動。在缺少對獨立品格培養認同的氛圍中,要做到不包辦代替而使孩子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可謂難上加難。
2.恒常性
如果說普遍性是從整體出發在範圍上來探討的話,那麽恒常性則是從個體出發在時間上來分析的。
恒常性所揭示的是,包辦作為壹種不良的教育方式,是貫穿於教育過程中的。過程決定結果,有什麽養的教育過程就有什麽樣的孩子。如前所述,包辦既然來自於壹種傳統的觀念,壹定家庭結構對孩子的“愛”的行為,就自然恒久地貫穿於孩子成長的始終。越是在孩子成長早期,包辦的影響力就越大,因為此時是獨立個性和自覺習慣形成最關鍵時期。
3.隱蔽性
隱蔽性則是體現在普遍性和恒常性之中的壹種特性。所揭示的是,包辦行為在家庭生活中不容易被自身感知和他人察覺,於是就這樣普遍地存在著,恒久地影響著。壹方面,對孩子的養育過程和教育過程雖然要求不同,但它們是孩子成長中同壹過程的兩個方面,這樣就使生活上的關愛與教育上的包辦行為很難區別。在家庭生活中,即使父母有培養孩子獨立性的觀念也只能憑個人的經驗去掌控。而每個人經歷與經驗、知識與閱歷不同,人壹般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經驗去解決問題,包辦行為或多或少地成為家庭生活的壹部分。另壹方面,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研究的成果很難變成具體的操作方法被普及到家庭中,父母對經驗的改造和相關知識的學習能力又有很大區別,對孩子成長的規律認識的深度不夠,對包辦行為危害自然認識不足,主觀上不想改變原有的習慣,人在擺脫自己的原有的習慣之前是不容易接受新的理念的;同樣,新的理念在進入和改變原有的思想結構前,不良習慣自然被維持著。因此隱蔽性是和成人的知識、經驗、思想、習慣相關聯的,而這也就使包辦問題的解決成為家庭教育最大的難題之壹。
說起包辦的危害,主要來自這個“包”字上。如前所述,不加區分地盲目去包攬代替,忽視孩子作為生活的體驗者和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本來是孩子能做或者是引導後可以做的事全被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包下來,理由經常很直接、很簡單,如:孩子太小,做得太慢,容易出錯,怕累著等等。 生活對於孩子來說是壹個真實的大課堂,她們是這壹課堂上學習的真正的主人;生活中的事,是孩子學習的載體和機會。對於成人來說是任務,對於孩子來說恰恰是學習,我們包而辦之,就等於把孩子趕到了課堂的角落裏甚至是課堂之外,對孩子的教育和今後的成長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 。
包辦的危害是隨處可見的,這裏圍繞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今後的學習,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探討。
1.體驗和經驗
孩子是未來生活的主人,今天他們在親歷中去真切體驗生活中的事物、現象,在困惑、錯誤與成功中去思考,去歷練。比如讓稍大壹點孩子去洗碗,大多數父母是不情願的。壹方面舍不得孩子幹臟活,另壹方面認為不值得,不如去看書,做作業更劃算。於是孩子不知道放多少水才節約,不知道放多少洗潔精,為什麽同樣洗潔精溫水會比冷水效果好,油膩被清除的過程、感覺、原因他們都體會不到。
將來即便學到有機化學的知識,除了方程式和符號外他們壹無所獲,難有源於生活的獨立思考和創造,當然更感受不到父母操持家務的艱辛和學習時間與條件的寶貴,它比任何感恩教育和學習態度的教育都深刻:基於責任的珍惜,基於珍惜的熱愛,才是真實性的成長和教育。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不失時機地去體驗並積累生活的經驗,這也是認識世界和真理的開始。
2.智力與體力
現實生活中,壹些家長在有意無意之中,對自己孩子的包辦,不僅要代其“腳”,還要代其“腦”,覺得只有這樣才算盡責,才覺心安。曾有這樣的說法:勤快的媽媽懶惰的孩。其實這樣的媽媽,其勤快是盲目的,缺乏理智和長遠眼光的。壹位習慣於把會走的孩子抱在懷裏背在身上的母親,不僅代替了他的的腳,還時常地代替了他的手,熟練地為他穿衣穿鞋,麻利地為他收拾玩具,等等;代替了孩子的腦去想本該他自己思考的問題,突出的表現是喜歡命令他如何如何去做,至於為什麽這樣做和怎樣做更好,孩子沒有機會去想;至於在錯誤中深刻地學習,就更沒有機會了。孩子肢體運動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因此受到嚴重的影響而家長卻渾然不知。
孩子懶於動手,懶於思考,正是母親所謂“勤”的後果。
3.情感與意誌
情感和意誌不是憑空產生的,更不能靠空洞的說教硬灌入或栽入孩子的頭腦中。它們源自於生活並建立在孩子真實的體驗和經驗的基礎上,且通過孩子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思考才得以萌生、發展與成熟。而我們在情感和意誌方面的教育顯得蒼白的主要原因,正是說教居多而體驗不足, 沒有體驗的情感和沒有鍛煉的意誌,都是空洞的。 孩子在認真打掃室內衛生並精心地擺放好花瓶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環境之美和勞動之美;在難題圈子中百思不得其解而後陡然有所悟並豁然開朗時,才會享受到思考的快樂並樂於思考;在直面困難而被困難所困卻百折不回時,才能培養其堅定的意誌。所以,對孩子,該放手時就放手,關鍵處給予必要的指點而不是盲目地包辦,從教育的意義來講,可謂至關重要了。
綜上所述,包辦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來學習與發展的諸多方面都造成了嚴重的危害,而且這些危害壹旦成為事實,是不能逆轉難以補救的。特別是有些害處在孩子以後生活中還將被放大,影響其壹生。因為包辦使孩子的主體性被取代,主動性被壓制。從而使教育走向成功的關鍵條件——獨立,就這樣被扼殺在形成和培養它的關鍵期之中。
包辦給孩子造成的危害,也正是包辦這種教育方式所導致的孩子後續發展的基礎與前提條件的嚴重缺失,這是包辦者最不希望看到的,甚至最不願意接受的。因此,對包辦的心理基礎有必要進行壹番探討。
其壹是怕犯錯
其實,由包辦這個“包”字來品析壹下,就很能勾畫出包辦者的心理狀態。為什麽大而全之唯恐有壹點紕漏地去“包”呢,就是怕出錯。壹方面怕自己壹時的差錯或沒有盡心盡力給孩子造成損害,這是家長最不能原諒自己之處,所以再苦再累再煩再難,也不能有所疏漏,這樣才對己心安,對子無愧;另壹方面怕孩子犯錯,而且對孩子出於本能的探索、冒險所犯之錯常常表現得不夠理智,“包”得越賣力的家長越是如此。其中緣由也並不復雜:其壹,包之越嚴越密,和孩子之間的心理反差就會越來越大,於是責之曰:我為妳操碎了心,即使妳沒有什麽的優點也不能總出錯呀!殊不知,這錯誤都是“包”出來的,而且以後會越來越多,隨著年齡的增長,改起來也越來越難,甚至連改的機會都沒有了。其二,醜化失真與美化失度。按理說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可是由於感性的成分太多,主觀的色彩太重,本來孩子犯錯是正常的,甚至是教育的良好契機,被情緒所左右的家長卻因失望而丟失了適時引導的機會;同樣,對孩子突出表現的鼓勵也需要理性和分寸,表揚和美化的失度同樣會讓孩子自我評價的客觀性迷失,造成他們在思想、行為的把握上產生新的偏頗。
我們對錯誤缺少壹個客觀的、理智的和科學的態度,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者的心理、思想和經驗尚不夠成熟的緣故。
其二是溺愛
如果說怕犯錯來自於包辦者壹種比較理性的判斷和選擇的話,那麽溺愛則是壹種感性的直接的表現與表達。
愛自己的孩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正是由於至深至廣的愛,我們才會關心他的將來而教之成人成才。愛的本身就是壹種教育的力量,甚至是力量的源泉,而溺愛同樣也是包辦者真實的強烈的愛子之心的表現,只是情感多於理智而已。
溺愛的問題在於采用“溺”的方式去愛。“溺”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個意項:①淹沒在水裏;②沈迷不悟。就包辦者而言,缺乏理智的愛,對孩子的理智也是壹種淹沒,它始於成年人的沈迷不悟。因為愛他而深深地癡癡地愛著他,以至於沈迷其中,不悟這愛也是壹種教育。而孩子呢,被淹沒在父母及長輩的愛河中,忘乎所以,不辨是非,把父母在包辦中的壹切操持、辛苦和汗水都視為理所應當的事,自己所享受的壹切和自己的手足壹樣都視之為壹種天然的存在而難得珍重。
感恩、憐惜、珍重、孝道和責任感都在這充沛的泛濫的愛的浸泡與沖刷下淡去了,流失了。而包辦者仍舊毫無察覺地在為著無私的愛而忙碌著。
其三是缺乏生命意識
教者要有壹種鮮明而又強烈的生命意識,珍愛生命,按照科學規律去培養生命,讓生命獲得健康和幸福。
包辦者在辛苦和忘我的忙碌之中,對自己可愛的孩子的教育方式缺乏生命意識,處於非生命意識狀態。
孩子是稚嫩而又鮮活的生命,其幼小的軀體之內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能。主動地生長,積極地模仿和學習是他的天性,追求獨立的個性和自由的思想是其本能。我們只要順其自然,運用智慧,創造環境,引而導之,尊重其成長和發展的客觀規律,教育就會變成很快樂,很自然的事。我們過於辛苦甚至痛苦,是由於我們破壞了教育規律和生命生長與發展的規律所致。
包辦者把孩子當成靜態的物,以為包得越多越安全,越沒有過失。而孩子在時時刻刻地變化著,尋求著主動做事和自由表現的機會。我們只能去引導、規範,而不能取代和限制他。家長卻還錯誤的認為愛給予得越多越好。 其實對於生命的成長而言,愛如春雨,雖然可貴,但要適可而止,過多過濫,不僅不利於其成長成熟,反而還會造成災難。 同時,生命的成長歷程中,每壹種能力和品質的形成都有產生和發展的關鍵期,壹味地包辦就會忽視成長的關鍵期而錯過教育的良機,其後果無法逆轉和補救,勢必造成終生的遺憾。
缺乏生命意識是包辦者違背教育規律的根源。
綜上所述,在家庭教育中,包辦是壹種不可忽視的現象,是諸多問題中的主要問題,是各種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包辦憚於自身有所疏漏,卻造成了孩子獨立自主個性與健全人格培養的缺失, 給孩子在學校自主學習和步入社會獨立發展造成了難以補救的缺陷 , 這中人格缺陷不容易被察覺,因為它是在此後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地顯現出來的。 唯有深入反思和長期細致觀察才會感知有關現象和問題的前因後果。
?*?5?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