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概括的哲學名詞

概括的哲學名詞

概括主要分為六要素合並法 段意合並法

概括是科學發現的重要方法。因為概括是由較小範圍的認識上升到較大範圍的認識;是由某壹領域的認識推廣到另壹領域的認識。賴欣巴赫曾經說過:發現的藝術就是正確概括的藝術。這是有壹定道理的。

“概括”壹詞的英文為 “generalization”,“普遍性”壹詞在英文為 “generality”。這兩個詞在英文中是同壹語根,意味著“概括”與“普遍性”有著密切的聯系。“概括”壹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個義項,壹是指“把事物的***同特點歸結在壹起”,壹是指“簡明扼要”。作為壹種思維方法,概括是“在思想中從某類事物個別,少數對象具有某種屬性,推廣到某類事物的全體對象都具有這種屬性。”所以概括是形成普遍性認識的壹種思維方法。

普遍性認識有可能是關於事物的表面特征的,也可能是關於事物的本質特征的。比如“不長羽毛的,兩腳動物”這是關於人的表面特征概括:“能借助於語言進行抽象思維,會勞動的動物”則是關於人的本質特征的概括。關於事物的本質特征的概括,有助於我們形成事物的概念和規律性的認識,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

關於事物本質特征的概括必須借助於抽象。所謂抽象,就是在分析、綜合、比較的基礎上,把事物的本質特征和事物本身,以及事物的其他屬性分離開來,並把本質特征提到首要的地位加以認識。例如,我們對人進行分析、綜合和比較,從顏色上看,有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等等;從個頭上看,有大個、小個、中等個等;從性別上看,有男人、女人等。這些都是關於人的個別屬性。而各種人的***同具有的本質屬性,則是“能夠借助於語言進行思維,會勞動”。把這壹本質特征抽取出來叫做“抽象”,把這壹特征推廣到所有的“人”當中去,這就是關於人的本質特征的概括。 概括,根據所依據的材料的多少,可以分為整體性概括,外推性概括和典型性概括。整體性概括是在對某類事物所有個體的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概括,這種概括正如《現代漢語詞典》的義項之壹所說的,是指把這類事物的***同點歸結在壹起。要形成這種概括,必須借助於“完全歸納法。”所謂外推性概括,是指由某類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種屬性推廣到某類全體事物都具有這種屬性。典型性概括是依據對某類事物中的典型性事物的認識而上升為普遍性認識的概括。“外推性概括”和“典型性概括”需要借助於“不完全歸納法。”關於歸納法,下面將有專門介紹。

概括,根據思維材料的性質,又可以分為經驗概括和理論概括。經驗概括是對事實或感性認識材料的概括。比如對“中國女排經過奮勇拼搏,終於再次取得世界冠軍”這壹事實材料的概括,就是經驗概括。理論概括是對理性認識材料的概括。例如恩格斯在把握當時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概括,批判了形而上學的世界觀,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他所作的是最高層次的理論概括——哲學理論的概括。

概括所形成的認識,可以是關於事物性質的,也可以是關於事物之間關系的。比如“中國女排經過頑強拼搏,終於又壹次獲得世界冠軍”這壹事實材料,根據前壹句話,我們可以把“頑強拼搏”這壹特征推到“中國女排”所屬的更大的“類”中,形成這樣壹些概括:中國運動健兒具有頑強拼搏精神;中國人具有頑強拼搏精神。這些都是關於事物性質的概括。“頑強拼搏”和“又壹次獲得世界冠軍”這兩個事實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根據這兩個事實之間的因果聯系可以形成這樣壹些概括:“經過頑強拼搏,可以取得成功”,“頑強的意誌是成功之母。”這些就是關於事物之間關系的概括。關於事物性質和事物之間關系的概括,都可以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比如從“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話可以概括出“事物必須處在不斷的運動之中”,壹次高考作文題為“樹木、森林、氣候”,其中樹木和森林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樹木、森林和氣候之間的關系,則可以概括為互為條件的關系。

對同壹事實所作的概括,可以有高低不同的層次。概括的層次越高,就越具有理論色彩,但是也就越容易概括不當。

概括和綜合都必須在分析的基礎上形成,而且在議論文寫作中都可以幫助我們形成論點,形成文章的結論。但是從根本上看來,二者是有區別的。概括是通過分析、抽象,從某類個別對象具有某種特性,推廣到某類的全體對象都具有這種特性,在概括過程中需要運用歸納法。概括的基礎是事物之間個別和壹般的關系。綜合則是在分析、抽象的基礎上,將所獲得的對某壹個事物的各個方面,各個部分的認識,聯系在壹起,形成對該事物的更加深刻、完整的認識。綜合的基礎是事物之中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比如,我們對某個農村來的學生進行分析,認為他具有勤奮學習的特點,我們就可以形成這樣的認識:農村來的學生都具有勤奮好學的特點,這便是“概括”。我們對這個農村來的學生的學習、思想品德、體育、勞動等方面都進行了分析,最後形成這樣的評價:這個學生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得勤奮刻苦、淳樸、踏實,這便是綜合。在實際運用中,概括和綜合可以交互為用。比如在綜合的基礎上,我們認識到這個學生具有勤奮刻苦、淳樸踏實的特點。先經過概括,然後再進行綜合,也可以形成這樣的認識。 概括時須註意如下三點:

第壹,盡可能充分占有材料,做到“胸中有數”。概括的目的是形成普遍性的認識,占有的材料越充分,所形成的普遍性認識越可能具有正確性。在外推性概括和典型性概括中,我們往往沒有掌握全部材料,但是必須對材料的質量和數量都能夠做到“胸中有數”。例如有學生在大光明影劇院門口看到壹個乞丐,那麽有必要搞清楚:這樣的事在我們的社會中到底有多少?是不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否則我們在概括時就可能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第二,概括必須有正確理論指導,概括過程中必須借助於歸納法,從個別事物的認識擴展到壹般性認識,所形成的結論帶有壹定的或然性。要作出正確的概括,必須以理論演繹為指導。例如開普勒所以能在低谷所積累的大量天文觀察材料的基礎上概括出三條經驗定律,是因為有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作為演繹的前提。達爾文所以能從多年研究的材料中概括出物種進化學說,是因為他有地質學家賴爾的地質演化學說作為演繹的前提。比如上文提到的那個例子,那個同學如果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有正確的認識,能夠分清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就不會由於看見壹個乞丐而形成錯誤的概括。有了理論指導,還可以使概括具有理論的深度。比如高考作文《讀<畫蛋>有感》壹文,可以概括出苦練基本功、循序漸進、名師出高徒等論點。壹個考生則概括出“觀察、思考問題要全面”,這種概括既有新意,又有壹定深度,這和該考生具有較高的理論修養是有關系的。

第三,概括是為了形成普遍性的認識,但是要盡量防止所形成的認識籠統浮泛。首先,要註意抓住事物的特殊性,其次,要註意將結論加以必要的限制,比如1983年高考作文題是壹道供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壹幅漫畫。畫面的內容是壹個挖井找水的人,挖了好幾口井,都沒有找到水,結果便揚長而去。大多數考生往往只抓往這個人沒有恒心,結果幹不成事情這壹特點,而沒有註意到畫面上清清楚楚地畫著,每口沒有挖到底的井下面都有水,而挖井的人所以沒有堅持到底,根本原因是他認為“這裏沒有水”,把握住這壹特點,論點的概括將會更為明確。否則,不加限制地強調幹任何事都要有恒心,而不強調其前提條件——掌握準確情況,認準方向,立論便會有失偏頗。所以在把握特殊性的基礎上,對概括中形成的認識加以準確的限制是非常重要的。對所形成的論點進行限制,可以從多方面進行。比如:1、量的限制。要註意“個別”、“少數”、“壹些”、“許多”、“多數”、“絕大多數”和“全體”等用語的區別。2、態度的限制。要註意“肯定”、“基本肯定”、“不完全肯定”、“可能”、“不能肯定”等用語的區別。其他還要註意時間、地點、條件等方面的限制。既追求盡可能廣泛的普遍性,又要盡可能加以嚴密的限制,這就是概括中要遵循的思維的辯證法。

最後附帶說壹下,概括這種思維方法,除了在議論文寫作中用於提煉觀點,形成結論而外,在閱讀教學中也常常使用,比如我們經常說“概括文章的主題”、“概括人物形象”等等。這裏所說的“概括”,實際上是綜合和概括的綜合運用。比如我們概括《祝福》壹文的主題,首先得了解故事的情節,這就是壹個由綜合到分析,再到綜合的過程。其次,還得分析人物言語、行動、外貌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最後對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形成綜合性的認識:祥林嫂具有勤勞、善良、淳樸的品質,同時具有反抗精神;但她在封建禮教的摧殘下,終於默默無聲地死去了。於是,我們作出這樣的判斷:祥林嫂是個反映了舊中國勞動婦女悲慘命運的悲劇形象。這個判斷中,已經帶有“由個別推出壹般”這種概括的性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