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當南北要沖,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在和平時期,通江達淮的地理位置使合肥頗受其益。而在戰爭時期,地當沖要的合肥又屢屢成為金戈鐵馬的戰場。三國時期,孫吳和曹魏集團在合肥展開了數十次的爭戰,使合肥成為著名的三國古戰場,至今三國遺址仍遍布城鄉。南北朝時,合肥亦是南北方爭奪的焦點。在南宋與金國的對峙時期,宋金雙方在淮河流域進行了反復的爭奪。作為江淮地區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合肥成為南宋抗金的前哨陣地。抗金名將牛臯、劉锜、楊沂中、張浚等先後在廬州大敗金兵。因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合肥贏得了“鐵廬州”之號。此外,韋睿堰水破合肥、張獻忠智取廬州城、太平軍兩克廬州和三河大捷,都是戰爭史上的著名戰例。
富有反抗壓迫、反抗剝削、敢於鬥爭的光榮傳統,是合肥人民在譜寫自己歷史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壹個鮮明特征。歷代農民起義,合肥健兒多有響應。辛亥革命時期,合肥籍誌士追隨孫中山,為推翻清王朝和北洋軍閥的統治,前赴後繼,不惜犧牲——萬福華勇刺王之春,倪映典喋血廣州燕塘,吳旸谷為***和甘灑熱血,範鴻仙誓死討袁……五四運動以後,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黨組織的建立,合肥人民的革命鬥爭進入了新的階段。1926年,崔筱齋在合肥北鄉建立了合肥地區第壹個中***組織,播灑革命火種。同年11月,***產黨員蔡曉舟、李雲鶴等聯合進步人士許習庸等發動了有數百人參加的吳山廟武裝起義,迎接北伐軍入皖。1932年4月7日,崔筱齋、李星三率領合肥北鄉雙河集農民舉行暴動,沈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抗日戰爭時期,合肥人民奮起反抗日本的侵略,新四軍四支隊和二師、七師先後挺進合肥抗擊日軍,抗日烽火燃遍廬州。解放戰爭時期,合肥人民不斷掀起愛國民主運動,形成了與人民解放軍相配合的反蔣反美鬥爭的第二條戰線,最終迎來了合肥的和平解放。
合肥的解放使這座千年古城獲得了新生,合肥的歷史由此翻開了新的壹頁。在中國***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合肥人民艱苦創業,頑強拼搏,使合肥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中***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市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銳意進取,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今天,合肥人民正以更加昂揚的熱情、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紮實的步伐,為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而奮力拼搏。合肥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合肥是壹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縣,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素以“三國舊地、包拯故裏、淮軍搖籃”著稱。
三國舊地
三國時期,魏吳逐鹿,在合肥紛戰32年之久。公元215年,東吳主帥孫權攻打合肥,合肥守將張遼率八百精銳挫敗東吳十萬大軍,孫權策馬躍過西津橋,落荒而逃,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67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中,形象地描寫了這場以少勝多的戰爭。作為三國故地,合肥遺存曹操教練弓弩手的古教弩臺、魏將滿寵修建的“三國新城”遺址,至今流傳著斛兵塘、藏舟浦、箏笛浦等動人傳說。
關聯景點:逍遙津公園、明教寺、三國遺址公園
包拯故裏
合肥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家鄉。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合肥市肥東縣小包村。公元1027年,中進士,擬任建昌知縣(江西永修)。但是,包拯信奉“父母在,不遠遊”,辭官不授,在家奉養雙親。公元1037年,已39歲的包公登上仁途,離家出任揚州天長知縣。公元1062年,病逝於開封,次年八月,葬於合肥東郊大興集。
包公祠位於包公讀書處---香花墩上,四面環水,始建於1066年,是國內外包公祠、包公廟的鼻祖。包公墓內斂藏著包公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清風閣選用各種精美雕刻描繪了包公壹生中眾多膾炙人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