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如何解答文學類文本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如何解答文學類文本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如何解答文學類文本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高考現代文閱讀中缺不了鑒賞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下面就如何解答現代文鑒賞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談壹些高考命題規律和解題方法:

壹、句子“含意”:

(壹)“含意”詮釋:(詩文、說話等)含有的意思。(《現代漢語詞典》)

然而,高考現代文閱讀鑒賞要求回答的“含意”所指遠非這麽簡單,細究壹下,有如下四種類型。

(二)“含意”類型:

例1:2008年全國I卷15題:根據上下文,解釋文中劃線句子的含意。

(2)好像這淒冷的陽關古城也有幾分暖意了。

分析:此題的“含意”是要考生說明作者這樣講的緣由。

例2:2008年全國Ⅰ卷15題:根據上下文,解釋文中畫線句子的含意。

(1)就好像突然闖進了綠色的海洋。

分析:此題的“含意”是要考生體悟作者這樣講的原因以及蘊含的思想感情。

例3:2005年福建卷13題:“有時看起來妳很被動,妳被生活所選擇,其實妳也在選擇生活”這句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麽?請用自己的話來表述。

參考答案:人可能無法選擇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選擇自己對生活的態度。

分析:此題的“含意”是要考生用通俗明了的話語闡發該句的哲理意義。

例4:2006年湖北卷17題:“好像是每壹只羊在它的沾染著阿爾卑斯草的芬芳的毛裏,帶回壹種使人沈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躍的氣氛似的。”結合上下文,說說這句話的含意 。

參考答案:①羊群帶回了阿爾卑斯山的生機;②羊群歸家給人們與動物帶來了喜悅與歡欣。

分析:此題的“含意”是要考生將生動形象的描寫轉換成概括的、直白的敘述。

例5:09年臺州市壹模卷,指出下列句子的含義:

好像壹盞秦時的燈,要擎到漢時才被真實地點亮。

參考答案:莊稼從春種到秋收時間非常漫長,只有收進谷倉,希望才成為真實,才成為幸福的依托。

分析:此題的“含義”是要考生理解句子的修辭,用直白的語言表述出來。

(三)“含意”解法:

1、還原法——還原其“真面目”。

此方法適用於運用了藝術手法(象征意義、比喻意義、雙關意義)的文采句。

分析:讓語言出彩的藝術手法是多種多樣的,恰當運用藝術手法(隱喻、擬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變得形象,直露的意思變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語句卻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難度,考生應當學會剝離藝術手法,還原本意,領會其所表之情,所達之意,把它作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點。如例5的答案。

2、發掘法——挖掘內涵(要告訴人們的道理)。

此方法適用於用語簡練而內涵豐富而深刻的哲理句(警句)。

分析:哲理句(警句)積澱了作者對宇宙、人生的思考,凝聚著作者體驗人生的智慧,顯示出很強的思辨性和啟發性。我們對這類句子應當具有很強的敏感性,閱讀中壹旦碰到要理解這類句子的含意,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內涵,即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如例3的答案。

3、變換法——把原問題變成:為什麽說“被解釋的句子”?

此方法適用於解說“緣由”和“蘊含的思想感情”的文句。

分析:句與句,句與段,句與篇總是存在著某些關系,或邏輯上的,或情感上的。需要理解含意的句子,在文中某個局部,或為起句,或為結句,大都表明了作者的某壹體驗,某種見解,命題人要妳理解的常常不是該句本身,而是產生這種體驗或見解的緣由。如例1、例2兩題。

如何變換問題實例:

例1:(2008年全國I卷15題)解釋“就好像突然闖進了綠色的海洋”的含意。

——變換成:為什麽作者說“就好像突然闖進了綠色的海洋”?

例2:(2008年全國I卷15題)解釋“好像這淒冷的陽關古城也有幾分暖意了”的含意。

——變換成:為什麽作者說“好像這淒冷的陽關古城也有幾分暖意了”?

參考答案:

例1:寬廣的綠色林帶與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產生了驚喜之感。

——因為寬廣的綠色林帶與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產生了驚喜之感,所以(作者說“就好像突然闖進了綠色的海洋”)。

例2:城磚磨制的陽關硯,蘊含著歷史文化氣息,使我對陽關古城的感覺也變得溫暖了壹些。——因為城磚磨制的陽關硯,蘊含著歷史文化氣息,使我對陽關古城的感覺也變得溫暖了壹些,所以(作者說“好像這淒冷的陽關古城也有幾分暖意了”)。

“含意”解答三個步驟:

1、判(判斷句子是否考手法,判斷句子是否是警句)

2、變(若無手法,也非警句,把原題變換成:回答為什麽說“被解釋的句子”)

3、定(定表述,定重要詞;先分層,重修飾)

二、句子“作用”:

(壹)“作用”題型:

例:

唯有東坡在,剩有遊人處。

蘇東坡獲罪入獄,旋被朝廷發配來黃州,反而為他營造出了創作“三赤”名篇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環境。正是黃州落難這幾年,蘇東坡寫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後來朝廷發來誥命,任命他為“汝州團練副使”。其實那只是壹個虛職,掛職領壹份錢糧而已。壹個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掛職當壹名“武官”,真是陰差陽錯。

問題:“惟有東坡在,剩有遊人處。”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麽作用?

參考答案:

起到了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從眼前的景物描寫轉向了歷史抒寫。

(二)“作用”解法:

從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

☆句子位於文章的開頭

作用1:點明主旨,領起下文。

作用2: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作用3:蓄勢(張本,鋪墊),奠定感情基調。

作用4:點明思想感情變化的線索。

☆句子位於文章的中間

作用1:承上啟下過渡

作用2:襯托

作用3:渲染,烘托氣氛

作用4:點明主旨

☆句子位於文章末尾

作用1:總結上文

作用2:呼應上文

作用3:卒章顯誌

作用4:深化主旨

自測題:

總想為妳唱支歌

呂錦華

走壹趟大西北,就像走在壹塊失去平衡的地塊上。

這是壹個怎樣傾斜了的世界啊!

夕陽裏的左公柳默默地佇立著。大漠的風沙在它們身上刻下了斑斑駁駁的傷痕。我曾見過壹幕震懾人心的景象。那是壹株在狂虐風暴中被擊倒的左公柳。這老柳並沒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軀下,龐雜的根系壹半裸露在地上,壹半殘留在地下。於是,殘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頑強地負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葉在倒下的軀體上依然生長得非常美麗,每壹片葉子在陽光映照下好像壹串串晶瑩發光的綠寶石。

去民勤縣拜訪蘇武山,公路有壹半被流沙所擁沒。民勤被喻為沙漠中的孤島,四周為浩瀚沙漠所包圍。蘇武牧羊的故事聽說就發生在民勤已經幹枯的北海邊。有話流傳:“民勤無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壹曰民勤之艱苦,外鄉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來安營紮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於外出闖蕩。在民勤,常常能見到這樣的畫面:壹個農人,壹匹駱駝,壹輛小板車,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著。落日將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那農人裸露的臉和手是黑的而且皺著,那農人轉動的眼珠是遲緩的卻是渴望的。他們就在這壹派灰黃的鴻蒙中往返著。由於降生在這樣壹個巨大的空間裏,他們已無所謂大。由於生存在這樣壹塊沒有生跡的土地上,他們亦無所謂無。他們知道屬於自己的只有壹個: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運抗爭。

在戈壁上趕路,還能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壹片片疤痕累累、粗壯結實的胡楊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壹個剛剛經歷了惡戰的古戰場,死亡的胡楊林挺立著身子不肯倒下,壹條條高高舉起的痙曲幹枯的胳膊直指藍天,密密麻麻的胳膊匯成了壹片吶喊的海洋,為活著的夥伴和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隨處可見被榨幹了最後壹滴水的枯枝敗草的屍體,唯有枯死的胡楊林的方陣總使我熱淚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趕路,滿目皆是這巨大的悲壯。走壹趟大西北,人會堅強幾分;走壹趟大西北,長不大的孩子會長大。

在大西北我曾揀回壹枚戈壁石。誰也無法讀出它的年齡,誰也無法估出它的身價。它體不盈握,狀若鵝卵,但通體的赤紅中沁著幾縷淡淡的乳白,紅白相間的石紋如湧動的紅潮。記得那天就是這石紋吸引了我,從此我們再沒分離。月光溶溶地罩著它,珠圓玉潤般生輝,沈魚落雁般美麗。多少夜我與它默默對視,靜謐中總聽見壹個聲音在呼喊我。那聲音蒼涼而低沈,那聲音遙遠而神秘,那聲音從不可知的地方飄來,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從沈思中醒來,心湖裏便又漲潮似地湧動壹層情思。

也許有那麽壹天,大家會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瓏剔透了,太經不起摔打了。那裏擠滿了人,矗滿了樓,停滿了車。人們會發現,大西北正在呼喚我們。盡管那裏的風是幹燥的,水是鹹澀的,但那裏有可以讓鳥兒展翅翺翔的天空,那裏有可以讓生命茁壯生長的綠洲。是的,會有那麽壹天,大西北會像海市蜃樓壹樣美麗,到那時,傾斜了的世界會重新平衡。

大西北並不蒼白並不無奈的黃土地呵,總想為妳唱支歌。

1、文中刻畫的“左公柳”和“民勤人”兩個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點?作者描寫這兩個形象的用意是什麽?

2、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

(1)走壹趟大西北,長不大的孩子會長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瓏剔透了,太經不起摔打了。

3、文章第五段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來描寫枯死的胡楊林?這樣寫有什麽好處?

4、文章後壹部分寫到了“戈壁石”,這對表現文章的主旨有什麽作用?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相同的特點:頑強不屈,有著極強的生命力。

用意:表現大西北的精神風貌;表達作者對大西北的贊美和崇敬之情。

2、(1)大西北環境的艱苦惡劣、生命的頑強抗爭,會強烈震撼來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們學會堅強,早日成熟。

(2)南方過於精致纖巧,過於脆弱,遠沒有大西北粗獷堅韌。

3、表現手法: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和想象的表現手法。

好處: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胡楊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4、(1)以戈壁石的美麗,揭示出大西北的美麗。

(2)以戈壁石的誘人,強化對大西北的熱愛之情。

(3)以戈壁石的呼喚,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