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當歸簡介

當歸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當歸的別名 7 來源及產地 8 性味歸經 9 功能主治 10 化學成分 11 當歸的藥理作用 12 制劑 13 當歸的藥典標準 13.1 品名 13.2 來源 13.3 性狀 13.4 鑒別 13.5 檢查 13.5.1 水分 13.5.2 總灰分 13.5.3 酸不溶性灰分 13.6 浸出物 13.7 含量測定 13.7.1 揮發油 13.7.2 阿魏酸 13.7.2.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13.7.2.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13.7.2.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13.7.2.4 測定法 13.8 當歸飲片 13.8.1 炮制 13.8.1.1 當歸 13.8.1.1.1 鑒別(除橫切面外)、檢查、浸出物 13.8.1.2 酒當歸 13.8.1.2.1 浸出物 13.8.2 性味與歸經 13.8.3 功能與主治 13.8.4 用法與用量 13.8.5 貯藏 13.9 出處 14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當歸的方劑 2 用到中藥當歸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當歸 * 當歸藥品說明書 1 拼音

dāng guī

2 英文參考

angelica [朗道漢英字典]

angelicae sinensis,radix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adix Angelicae Sinensis(拉)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hinese angelic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當歸為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1]。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的幹燥根[2]。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成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Radix Angelicae Sinensi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Chinese angelica(《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當歸的別名

十歸、秦歸[1]。

7 來源及產地

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Oliv.) Diels的根[1]。主產甘肅、雲南、四川[1]。

8 性味歸經

甘、辛,溫[1]。入心、肝、脾經[1]。

9 功能主治

當歸功在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1]。

1.治月經不調,閉經,痛經,慢性盆腔炎,產後瘀滯腹痛,崩漏[1]。

2.治貧血,血虛頭痛、眩暈,腸燥便秘[1]。

3.治癥瘕積聚,風濕痹痛,腰肌勞損,癰疽瘡瘍,跌打損傷[1]。煎服:6~15g[1]。現用當歸註射液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心律失常、早期突發性耳聾、骨關節炎[1]。

當歸為眼科常用補血藥,具有補血潤燥,活血止痛的功效:

(1)用於血虛所致的目眩,頭目空痛,視力減退,流淚癥,目癢及風牽偏視等。常與熟地黃、白芍配伍。

(2)用於目內外出血屬血虛血滯者。常與墨旱蓮、赤芍、川芎等配伍。

(3)用於胞瞼紅腫疼痛,赤膜下垂等,可與紅花、蒲公英、黃芩等同用。

10 化學成分

本品含槁本內酯(Ligustilide)、阿魏酸、樟腦酸、癸二酸、月桂烯、當歸酸、黃樟醚、香荊芥酚、對甲苯酚、鞘磷脂、磷脂酰肌醇、香草酸、新當歸內酯、琥珀酸、煙酸、尿嘧啶、維生素B12、維生素A類物質和β谷甾醇等[1]。

11 藥理作用

其揮發性成分能抑制子宮;而非揮發性成分則能興奮子宮[1]。煎劑或醇浸膏對在體子宮主要呈興奮作用,使子宮呈慢而有節律的收縮,為治療痛經的藥理基礎[1]。當歸流浸膏有抗心律不齊和降壓作用[1]。當歸還能抗心肌缺血缺氧[1]。水劑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1]。多糖能促進造血,有抗惡性貧血作用[1]。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大鼠的主動脈病變有壹定保護作用[1]。多糖等還能增強免疫功能[1]。水煎劑等可抗炎止痛、利膽保肝[1]。槁本內酯可平喘[1]。提取液可抗肺纖維化[1]。多糖可抗腫瘤[1]。揮發油可抗微生物[1]。水煎劑可抗氧化、抗自由基等[1]。

12 制劑

當歸流浸膏

13 當歸的藥典標準 13.1 品名

當歸

Danggui

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13.2 來源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 (Oliv.)Diels的幹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發後,捆成小把,上棚,用煙火慢慢熏幹。

13.3 性狀

本品略呈圓柱形,下部有支根3~5條或更多,長15~25cm。表面黃棕色至棕褐色,具縱皺紋和橫長皮孔樣突起。根頭(歸頭)直徑1.5~4cm,具環紋,上端圓鈍,或具數個明顯突出的根莖痕,有紫色或黃綠色的莖和葉鞘的殘基;主根(歸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歸尾)直徑0.3~lcm,上粗下細,多扭曲,有少數須根痕。質柔韌,斷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和多數棕色點狀分泌腔,木部色較淡,形成層環黃棕色。有濃郁的香氣,味甘、辛、微苦。

柴性大、幹枯無油或斷面呈綠褐色者不可供藥用。

13.4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栓內層窄,有少數油室。韌皮部寬廣,多裂隙,油室和油管類圓形,直徑25~160μm,外側較大,向內漸小,周圍分泌細胞6~9個。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寬3~5列細胞;導管單個散在或2~3個相聚,呈放射狀排列;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粉末淡黃棕色。韌皮薄壁細胞紡錘形,壁略厚,表面有極微細的斜向交錯紋理,有時可見菲薄的橫隔。梯紋導管和網紋導管多見,直徑約至80μm。有時可見油室碎片。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漶液蒸幹,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當歸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3)取本品粉末3g,加1%碳酸氫鈉溶液50ml,超聲處理10分鐘,離心,取上清液用稀鹽酸調節pH值至2~3,用乙醚振搖提取2次,每次20ml,合並乙醚液,揮幹,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阿魏酸對照品、槁本內酯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酸(4:1:1: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3.5 檢查 13.5.1 水分

不得過15.0%(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H 第二法)。

13.5.2 總灰分

不得過7.0%(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K)。

13.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2.0%(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K)。

13.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70%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45.0%。

13.7 含量測定 13.7.1 揮發油

照揮發油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XD 乙法)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0.4%(ml/g)。

13.7.2 阿魏酸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ⅥD)測定。

13.7.2.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乙腈0.085%磷酸溶液(17:83)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16nm;柱溫35℃。理論板數按阿魏酸峰計算應不低於5000。

13.7.2.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阿魏酸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置棕色量瓶中,加70%甲醇制成每1ml含12μg的溶液,即得。

13.7.2.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2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70%甲醇20ml,密塞,稱定重量,加熱回流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70%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靜置,取上清液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3.7.2.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阿魏酸(C10H1004)不得少於0.050%。

13.8 當歸飲片 13.8.1 炮制 13.8.1.1 當歸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薄片,曬幹或低溫幹燥。

本品呈類圓形、橢圓形我不規則薄片。外表皮黃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黃白色或淡棕黃色,平坦,有裂隙,中間有淺棕色的形成層環,並有多數棕色的油點,香氣濃郁,味甘、辛、微苦。

13.8.1.1.1 鑒別(除橫切面外)、檢查、浸出物

同藥材。

13.8.1.2 酒當歸

取凈當歸片,照酒炙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ⅡD)炒幹。

本品形如當歸片。切面深黃色或淺棕黃色,略有焦斑。香氣濃郁,並略有酒香氣。

13.8.1.2.1 浸出物

同藥材,不得少於50.0%。

同藥材。

本品呈類圓形或不規則薄片,切面有淺棕色環紋,質柔韌,深黃色,略有焦斑。味甘、微苦,香氣濃厚,有酒香氣。[3]

13.8.2 性味與歸經

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13.8.3 功能與主治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腸燥便秘。酒當歸活血通經。用於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跌撲損傷。

13.8.4 用法與用量

6~12g。

13.8.5 貯藏

置陰涼幹燥處,防潮,防蛀。

13.9 出處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