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中國十大名茶之列,曾名“黃山雲霧茶”,創制於清光緒年間,主要產於安徽黃山及歙縣地區。以松谷庵、吊橋庵、雲谷寺、桃花峰等地所產,質量最佳。
黃山地區乃雲霧之鄉,長年雲霧彌漫,“奇松、怪石、溫泉、雲海”乃黃山四絕。水氣凝重,山風穿流,雲霧奔、湧、升、降、飄、逸、明、滅,毛峰茶即在如此環境中誕生。黃山地處古徽州,據《徽州府誌》載,“黃山毛峰”早在三百年前就很有名。明許次紓所著《茶疏》中,把它與錢塘龍井相提並論。《黃山誌》載:“蓮花庵帝就石隙養茶,多清香,冷韻襲人斷腭,謂之黃山雲霧”。清光緒年間(1875-1908),歙縣湯口謝裕泰茶莊試制少量黃山特級峰茶,遠銷東北,遂名揚全國。
早在宋代時,黃山產茶即有“早春、英華”之稱。明代采制成“黃山雲霧茶”,至清末始有“毛峰’名茶。該茶按質量分為特級、壹、二、三級和壹般五種。特級毛峰從采摘到精制,功夫極精。其特點是:外形秀美,每片長約半寸,芽葉肥壯勻齊,細扁稍卷曲,白毫多而顯露,尖芽緊偎葉中,形似雀舌,色澤油潤光亮,綠中泛微黃。沖泡時霧氣結頂,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茶湯清澈明亮,香氣持久似蘭蕙,醇厚爽口,回味甘甜。可謂“清秀脫俗,茶中仙子”。
開湯後霧氣結頂,清香四溢,若惠蘭之香,且沖泡後芽葉直豎懸浮,繼而徐徐下沈。毛峰茶在茶涼之後,仍有余香,人稱“幸有冷香”。有“輕如蟬翼,嫩似蓮須”之說。入口爽,進嗓潤,味甘為貽,余味深長,能振奮精神,消除疲勞。 黃山毛峰以清明時節采制的最為香鮮。
太平猴魁
名列中國十大綠茶之列。屬綠茶類尖茶,為我國“尖茶之冠”。 尖茶特點是葉芽挺直肥實,兩頭尖而不翹,不弓彎、不松散。太平猴魁產於安徽省太平縣猴坑、鳳凰山、獅彤山、雞公山、雞公尖壹帶,其中以猴坑所產質量最為上乘。這裏依山瀕水,林茂景秀,湖光山色交融映輝。茶園多分布在25~40度的山坡上,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這裏年平均溫度14~15℃,年平均降水量1650~2000毫米,土壤多為千枝巖、花崗巖風化而成的烏沙土,土層深厚肥沃,通氣透水性好,茶樹生長良好,芽肥葉壯,持嫩性強。當地茶樹品種90%以上為柿大茶。這是個分枝稀、節間短、葉片大、色澤綠、茸毛多的品種,適制猴魁的良種資源。太平猴魁為尖茶之極品。
太平猴魁的鮮葉采摘特別講究,谷雨前後,當20%芽梢長到壹芽三葉初展時,即可開園。其後3~4天采壹批,采到立夏停采。采摘標準為壹芽三葉初展,采回的鮮葉要進行“揀尖”,即折下壹芽帶二葉的“尖頭”,作為制猴魁的原料。“尖頭”要求芽葉肥壯,勻齊整枝,老嫩適度,葉緣背卷,且芽尖和葉尖長度相齊,以保證成茶能形成“二葉抱壹芽”的外形。采摘要在晴天進行,雨天壹般不采。壹般上午采、中午揀,當天制完。制造分殺青、毛烘、足烘、復焙四道工序。該茶制法經不經揉撚,茶汁未出,故杉耐沖泡。
太平猴魁的外形是兩葉抱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隱伏,有“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之稱。葉色蒼綠勻潤,葉脈綠中隱紅,俗稱“紅絲線”。花香高爽,滋味甘醇,有獨特的“猴韻”。湯色清綠明凈,葉底嫩綠勻亮,芽葉成朵肥壯。品飲時,可體會出“頭泡香高,二泡味濃,三泡四泡幽香猶存”的意境。 高香醇味,回味鮮甘,湯色清澈,葉底黃嫩。 猴魁茶***分猴魁、魁尖、尖茶壹至五級***七級,以猴魁為首。曾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
太平猴魁的來歷有個故事:清未,南京太平春,江南春等茶莊,紛紛在太平產區設茶號收購茶葉加工尖茶,運銷南京等地。江南春茶莊從尖茶中揀出幼嫩芽葉作為優質尖茶供應市場,獲得成功。猴坑茶農王老二〈王魁成〉在鳳凰尖茶園,選肥壯幼嫩的芽葉,精工細制成王老二魁尖。由於猴坑所產魁尖風格獨特,質量超群,使其他產地魁尖望塵莫及,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
新安松針
新安銀針產於黃山南麓、新安江源頭的六股尖壹帶,與人民大會堂特貢茶“得雨活茶”基地壹山之隔,是壹種炒烘結合制作的有機針形茶葉。這裏群山環抱,植被茂盛,水質清純,土壤肥沃,茶園多分布在山腰峽谷之間,從而造就了該茶極佳的內在品質。
新安銀針是創新有機名茶,采摘清明前後的壹芽壹葉鮮葉,采摘要求做到三個壹致,即“大小壹致,老嫩壹致,長短壹致”。均為手工搓揉制作,加工精細。經手工揀剔、殺青、揉撚、整形與提毫、烘培幹燥、揀剔等工序精制而成。鮮葉要求每500克芽頭在3000個以上,成條色澤墨綠,有白色絨毛覆蓋,條索勻實、緊結、纖細,鋒毫顯著。沖泡後,湯色呈霧氣狀,茶葉迅速沈底而不漂浮,滋味醇厚鮮爽,回味甘甜,是其鮮明的特色。她不但形美、味佳、茶多酚含量高,作為不施農藥、化肥的有機茶,還有散熱清風、平肝明目等保健功效,確為茶中珍品。
松蘿茶
產地:黃山市休寧縣
歷史:松蘿茶歷史悠久,在明代已盛名遠播。
分布:松蘿山位於城北約15公裏,與瑯源山、天寶山、金佛山相望,最高峰海拔882米,茶園多分布在海拔600-700米之間,山勢險峻,崖懸壁峭,松蘿交映,連綿數裏,風景秀麗,“松蘿雪齊”為休寧海陽八景之壹。山上氣侯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土壤為雜有風化成片狀碎石的烏沙土,生態環境適宜茶樹生長。
工藝:松蘿茶的采制技術,早在三、四百年前就達到精湛的程度。明代聞龍《茶箋》記載:“茶初摘時,須揀去枝梗老葉,惟取嫩葉,又須去尖與柄,恐其易焦,此松蘿法也。炒時須壹人從旁扇之,以祛熱氣,否則色香味俱減。予所親試,扇者色翠,不扇色黃。炒起當鐺時,置大瓷盤中,仍須急扇,令熱氣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鐺,文火炒幹入焙。蓋揉則其津上浮,點時香味易出。”現今屯綠炒制技術,就是在此規範的基礎上,而發展完善的。松蘿茶於谷雨前後開園采摘,要求采壹芽二、三葉,鮮葉采回後要經過驗收,不能夾帶魚葉、老片、梗等,並做到現采現制。
特點:松蘿茶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緊卷勻壯,色澤綠潤,香氣高爽,滋味濃厚,帶有橄欖香味,湯色綠明,葉底綠嫩。飲後令人神馳心怡,古人有“松蘿香氣蓋龍井”之贊辭。喝過松蘿茶的人都知道,初喝頭幾口稍有苦澀的感覺,但是,仔細品嘗,甘甜醇和,這是茶葉中罕見的橄欖風味。明代熊明遇《羅岕茶記》中說,松蘿茶區別於其他名茶的顯著特點是“三重”:色重、香重、味重,即色綠、香高、味濃。
成份:松蘿茶的化學成份有水、單寧、氨基酸、生物堿、黃酮類,芳香化合物,維生素C、B2、D、 P,煙堿酸、無機鹽、碘、氟、麥角甾醇等三、四百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
功效:松蘿茶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古醫書中多有記載。《本經蓬源》雲:“徽州松蘿,專於化食。”吳興錢宋和《慈惠小綸》雲:“病後大便不通,用松蘿茶三錢,米白糖半鐘,先煎滾,入水碗半,用茶葉煎至壹碗服之,即通,神效。”《梁氏集驗》雲:“治頑瘡不收口,或觸穢不收口,上好松蘿茶壹撮,先水漱口,將茶葉嚼爛,敷瘡上壹夜,次日揭下,再用好人參細末拌油胭脂塗在瘡上,二、三日即愈。”1930年趙公尚編著的《中藥大辭典》記載:“松蘿茶產地徽州,功用:消積、滯油膩、消火、下氣、降痰。”近年來,壹些高血壓、腎炎等患者試服松蘿茶治療,癥狀有所減輕。
據有關資料介紹,過去徽州休寧壹帶流行傷寒、疾時,初染此病的患者,用沸水沖泡松蘿茶 頻飲,三五日即可痊愈;病重者,用炒至焦黃色的糯米,加生姜片、食鹽與松蘿茶***煮後飲 之,也可大奏療效。松蘿茶的藥理作用有興奮、強心、利尿、收斂、殺菌消炎等。因此,飲 用松蘿茶,能消除精神疲勞,增強記憶力。多量煎吸對治痢疾有卓越療效。兒茶酸能促進維 生素C的吸收。維生素C可使膽固醇從動脈移至肝臟,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同時可增強血管 的彈性和滲透能力,降低血脂,對冠心病高血壓能起到很好的療效。至今,山東濟南壹帶的 老中醫開處方時,用松蘿茶者甚多。
祁門紅茶
祁門紅茶又稱“祁門功夫茶”。“祁門烏龍”。安徽省祁門、貴池等地出產的名茶。品質優異,以其芬芳郁馥、醇厚甜潤而馳譽中外,在紅茶中最負盛名。曾於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祁門山區自然環境優越,雲霧彌漫,空氣濕潤,向有“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之說,極宜茶樹生長,品種亦極為優良,經精工細作,更顯其獨特魅力。
該茶特點是:色澤烏潤,條索緊細,鋒杪秀麗。湯色紅艷透明,葉底鮮紅明亮。滋味醇厚,回味雋永,即使加入牛奶仍不減茶香,向以高香聞名,其似果香,又似花香,素有“祁門香”之稱,終聲譽日隆,超過了當時已極負盛名之福建“閩紅”。
祁門紅茶的制作頗費工夫,故亦稱“祁門功夫茶”。解放後,祁門紅茶更精益求精,產品遠銷英國、德國、荷蘭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飲譽世界。
屯溪綠茶
屯溪綠茶簡稱“屯綠”,又稱“眉茶”。屯溪綠茶的集中產區在黃山腳下休寧、歙縣、寧國、績溪四縣,以及祁門裏的東鄉等地。黃 山茶鄉所產的各種綠茶由“屯溪”集散、輸出、因此,統稱“屯溪綠茶”。
屯溪綠茶之所以品質優異,主要是由於它們產地有優越的自然環境。除具備壹般茶區氣候溫 潤,雨水充足,土質松疏等條件外,還具有山高谷深雲霧多,溪澗遍布濕度大,林木茂盛水 土好等特點。黃山山脈綿延150多公裏,高山峻嶺,層巒疊嶂,新安江、青弋江、昌江三條 大河發源於此,千百條溪流縱橫交錯,四百多萬畝山林保土保水,形成壹個“晴時早晚遍地 霧,陰雨成天滿山雲”的蔽蔭高濕的自然環境。茶樹大多生長在海拔300—1000米之間山坡 上,天天處在雲滋霧潤之中,不受寒風烈日侵蝕,因而葉片肥厚,經久耐泡;再加上茶區遍 生香花,采茶季節正是山花爛漫之時,花香熏染,所以,屯溪綠茶顯得特別清香。
品種:屯綠以大類區分有炒青、烘青兩種,其珍品有:特珍、珍眉、貢熙、秀眉、針眉等。這些茶 葉雖然外形不壹,湯色名異,但壹經品茗,都是香氣馥郁,滋味醇厚,飲後令人神馳心怡。
特點:外形纖細美觀,條索勻整壯實,色綠帶灰有光澤,香氣清高持久,滋味濃厚醇和。
工藝:此茶精采巧制,工藝精湛。制作工藝流程可分三十七道工序,有幾百種變化,須經十四天方 可制成。制作時,做到“現采現制”,鮮葉殺青,掌握“高溫勻殺,先高後低,透悶結合, 多透少悶”和“嫩葉老殺,老葉嫩殺”的原則;揉撚時,嫩葉要“輕壓短揉”,老葉要“重 壓長揉”; 焙幹時,要掌握“分次,中間攤晾”的原則,采用“炒二青高溫快炒,輝鍋低溫 高炒”的技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