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信不疑是成語。
成語出處:
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茍蔔筮所以成相,虎可蔔而地可擇,何為半信而半不信耶?”
宋·朱熹《朱子語類》:“若他們聽過了;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安得不惰?”
《孤本元明雜劇.洞天玄記.第二折》:師傅苦勸弟子回頭,弟子半信半疑。若是形山好景,惟恐不實。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四回:眾人聽了,也都半信半疑。
《紅樓夢》第壹〇壹回:如今老爺放了外任,或者接家眷來,順便還家,奶奶可不是『衣錦還鄉』了。壹面說,壹面抄了個簽經交與丫頭。鳳姐也半信半疑的。
半信不疑造句:
1、因為媒體的大量宣傳,青少年對交網友也是比較慎重的,對網上的話都是半信半疑,並非沒有壹點判斷力。
2、這人半信半疑,又問道地是不是會陷下去。
3、前段時間在網上看bbs,話題大多是關於揭秘劉謙在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的魔術,當時我還半信半疑,當我看了之後,才明白。
4、這個故事使我半信半疑,那棵榕樹的確長得很像壹位女子。
5、老子不信鬼神,孔子半信半疑,子思有將鬼神化的傾向,而墨子則重建了天鬼宗教。
6、而現在的中學生極少具有直覺意識,對有限的直覺也半信半疑,不能從整體上駕馭問題,也就無法形成自信。
7、我半信半疑地摘了壹棵有斑的枇杷:“哎呀,太甜蜜了,簡直太甜蜜了。”
8、托夫勒提出這個觀點的時候,很多人還是半信半疑,但到了今天,下世紀的時代特點越來越明顯。
9、她看著我,那種眼神就像我看我的外公壹樣,當他給我講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候——我雖然被故事深深吸引,但卻是半信半疑。
10、麥德倫從小就很註意大腳傳說,也聽說弗裏曼是個騙子:所以我半信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