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形容學習不好的成語

形容學習不好的成語

1.

壹塌糊塗

2.

膚淺末學

3.

不求甚解

4.

目不識書

5.

獨學寡聞

6.

困而不學

7.

不求甚解

8.

囫圇吐棗

壹塌糊塗(yī

tú):形容混亂或敗壞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出處:郭沫若《革命春秋·學生時代》:“新開設的中學,更是壹塌糊塗,笑話百出。”

9.

例句:爸爸媽媽不在家,小弟弟把屋裏弄得~,不堪入目。

膚淺末學(fū

qiǎn

xué):膚淺末學是成語,拼音是,指學識淺薄。

出處:晉·範寧《春秋梁傳集解序》:"釋《谷梁傳》者,雖近十家,皆膚淺末學,不經師匠。"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學識淺薄

不求甚解( bù

qiú

shèn

jiě):甚:很,極。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出處: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10.

例句:這人小的時候,諸事顢顢頇頇,~。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四回

目不識書(mù

shí

shū):指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

出處: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六:"李士寧者,蓬州人,自言學多詭數,善為巧發奇中,目不識書,而能口占作詩,頗有才思。"

11.

例句:伯之~,壹切予奪,俱取決幕僚。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四十回

獨學寡聞(dú

xué

guǎ

wén):獨學:指獨自學習,不了解外部動向。獨自學習,無人切磋,則孤陋寡聞。形容孤偏鄙陋,見聞不多。有井底之蛙含義。

出處:

《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困而不學(kùn

ér

xué):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卻不肯學習。

出處:《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12.

簡析:孔子雖說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認自己是這種人,也沒有見到這種。他說自己是經過學習之後才知道的。他希望人們勤奮好學,不要等遇到困難再去學習。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就是講的這個啟發。至於遇到困難還不去學習,就不足為訓了。

不求甚解(bù

qiú

shèn

jiě):甚:很,極。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出處: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13.

例句:這人小的時候,諸事顢顢頇頇,~。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四回

囫圇吐棗(hú

lún

tūn

zǎo):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處: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壹似渾侖吞個棗。”

14.

例句:壹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或走馬看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朱自清《論詩學門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