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含而不露是什麽意思

含而不露是什麽意思

問題壹:含而不露是什麽意思? 哀而不傷:哀:悲哀;傷:傷害,妨害。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也比喻做事適中,沒有過與不及之處。

問題二:含而不露是什麽意思 把自己的本來意思隱藏起來,讓別人去尋思;也可說把自己真實得實力隱藏起來,不外露.耐人尋味

問題三:含而不露的下壹句是什麽 含而不露 意在言外―古詩中的含蓄藝術舉隅

講究含蓄,用意十分,

下語三分,

是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主要特點,

為方便對古代詩歌的

閱讀鑒賞,現將古詩中常用的含蓄技法臚列於後,供大家參考。

(壹)托物寄意。即借助於對某壹事物的描繪抒發諷喻之情。宋人歐陽修的《畫眉鳥》寫道:“百轉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對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人間自在啼。”

詩中寫畫眉在林間自由啼囀,與那鎖在金籠中的鳥兒形成鮮明對照。如果僅感知到這個層面,則失之膚淺。其實,詩人朝中為官,正直敢言而受到守舊派的打擊被貶滁州。朝中的險惡與放情於滁州山水的自由自在恰成強烈對照。詩人有感於山林中畫眉鳥的鳴囀,觸景生情,托物(畫眉)寄意而作次詩,其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二)正話反說,反話正說。詩人的創作故意用否定(肯定)某事物來表達肯定(否定)某事物之意。即言非(是)而是(非)。李白《巴陵贈賈舍人》:“賈生西望憶京華,湘浦南遷莫怨嗟。聖主恩深漢文帝,憐君不遣到長沙。”

賈舍人由於得罪朝廷而被貶到巴陵(今湖南嶽陽)做司馬。到任後遇到剛剛獲赦的李白,詩人作此詩贈與賈舍人。詩中說,妳賈舍人被被貶謫湘水之濱也就不要埋怨了,咱們聖主恩深似海,是他憐憫妳,才沒有把妳像當年的漢文帝把賈誼貶謫到長沙那樣貶謫妳,而只是把貶到了巴陵,妳應感謝皇上隆恩啊!實際上,巴陵 和長沙兩地同樣遙遠,賈舍人被貶之地並不比賈誼好。整首詩似在勸慰賈舍人,歌頌唐肅宗的聖明,實則諷刺了唐肅宗像漢文帝壹樣昏庸寡情。反話(諷刺語)正說(贊頌辭),含蓄蘊藉。

又如明代周在的《閨怨》:“江南二月試羅衣,春盡燕山雪尚飛。應是子規啼不到,故鄉雖好不思歸。”

此詩寫江南二月,氣候轉暖,人們已試穿羅衣,想必是杜鵑還沒有飛到那裏吧,夫君還未聽到那“不如歸去”的啼叫,故家鄉雖好也不想回。詩以思婦的口吻抒發相思之情。但不說丈夫思念自己,而說“不思歸”,這實際上是正話(思念鄉國妻兒)反說(不思歸),含蓄地寫出妻子對丈夫的相思之切和無可奈何的情狀。

(三)指桑罵槐。即借題發揮,指此諷彼。如杜牧的《泊秦淮》說:“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 *** 花。”表面上指斥商女(歌女),實則反映了官僚貴族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空虛而腐朽的靈魂的生活,是對晚唐衰敗現實的側面寫照。

(四)自嘲嘲人。這種手法主要是通過嘲諷自己達到對諷刺對象嘲弄、諷刺的目的。如唐詩人羅隱的《感弄猴人賜朱紱》詩:“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何如學取孫供奉,壹笑君王便著緋。”

詩的意思是,十二三年來我辛辛苦苦上京趕考,把美好的風光(五湖煙月)都丟棄了。還不如去學那個耍猴人孫供奉,只要能博君王壹笑,就能穿上大紅的官袍!說猴子上朝,本就令人捧腹,而今弄猴人竟因能博龍顏大悅而官袍加身更是荒唐。詩人嘲笑自己執迷不悟比不上耍猴人以技藝邀寵而輕易得官,自嘆不如。表面上自嘲,實則諷刺了晚唐皇帝昏庸荒誕,深刻揭露了朝廷的黑暗腐朽,將懷才不遇之情渲染得酣暢淋漓,比直接諷喻要耐人尋味,也更深刻。

(五)寫景寓意。即把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意緒寓於景物描寫之中,情與景相互交融,耐人尋味。如李白《蘇臺覽古》:“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普照吳王宮裏人。”蘇臺,即姑蘇臺,是春秋時吳王夫差的遊樂之地,故址在今江蘇蘇州市。詩中所寫的吳苑的殘破,蘇臺的荒涼,楊柳新葉,船娘菱歌,西江明月,這壹系列景物,古今對照,蘊含著詩人盛衰無常的無限感慨。寫景寓意類詩歌很多很常見,此不贅述。

(六)對面落筆。詩人有情感要抒發,有相思要寄托,不直接寫“我”如何,而是設想對方面對此情此景,會怎樣,從而收到......>>

問題四:含而不露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形容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的詞語是 含蓄雋永

雋永含蓄(juàn yǒng hán xù)

意義深刻,準確委婉,常用來形容文章寫的好.

問題五:關於愛的這些成語飽含呵護、含而不露、內斂於心是什麽意思? 內斂於心:也就是說,這種外在氣質不是刻意裝出來的,而是發自內心的。

含而不露:把自己的本來意思隱藏起來,讓別人去尋思;也可說把自己真實得實力隱藏起來,不外露。

問題六: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的詞語是什麽? 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的詞語是什麽?

耐人尋味拼音

[nài rén xún wèi]

[釋義]:耐:禁得起;尋味:探索體味。 意味深長,值得人仔細體會琢磨。

[出處]:清?張貴勝《遣愁集?卷壹?絕倒》:“盧家子年暮而為校書郎‘條眉批’;從對面托出;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