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左傳·閔公二年》:“狄人伐魏,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有祿位,余焉能戰?’”
暗中盤算 指暗自在心中計算自己的得失等
成敗得失 得:得利。失:失利。成功與失敗,得到的與丟掉的。
出處:《三國誌·吳書·步騭》:“女配太子,受禮若吊,慷愾之趨,惟篤之物,成敗得失,皆如所慮,可謂守道見機,好古之士也。”
寵辱不驚 寵:寵愛。受寵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個人得失而動心。
出處:晉·潘嶽《在懷縣》詩:“寵辱易不驚,戀本難為思。”
寵辱若驚 驚:驚惶不安。無論受寵、受辱,心裏都要振動。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
出處:《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寸利必得 寸利:微小的利益。微小的利益也必須得到,不能放棄。形容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
得馬失馬 指世事多變,得失無常。
出處:典出《淮南子·人間訓》。見“得馬生災”。
得失參半 得失:得到與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壹半。即得失相當。
得失成敗 指得與失,成功與失敗。
出處:晉·陸機《五等諸侯論》:“五等之制,始於黃、唐:郡縣之治,創自秦、漢。得失成敗,備在曲謨,是以其祥,可得而言。”
得失榮枯 指人生的獲得與喪失、興盛與衰敗。
出處:元·沈和《賞花時·瀟湘八景》套曲:“休說功名,皆是浪語,得失榮枯總是虛。”
得失相半 得失:得到與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壹半。即得失相當,不相上下。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全琮傳》:“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豈得謂全哉?”
得失在人 指人生的勝利失敗就取決與本人的努力與否。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得意忘形 形:形態。形容高興得失去了常態。
出處:《晉書·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發屋求貍 拆除房屋以求捕得貍貓。比喻因小失大。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壞塘以取龜,發屋而求貍,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齲,桀跖之徒,君子不與。”
反躬自省 躬:自身;省:檢查。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出處:《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反躬自問 躬:自身;問:檢查。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出處:《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反身自問 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得失。同“反躬自問”。
出處:清·戴名世《程孝子傳》:“嗚呼!人孰不有母,讀孝子之事,反身自問,竟何如哉!”
公而忘私 為了公事而不考慮私事,為了集體利益而不考慮個人得失。
出處:郭沫若《水平線下·到宜興去》:“像他這樣不折不扣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人,泱泱的中國中,究竟能有幾個?”
古是今非 古代、現在的是非得失。指評論從古到今的功過曲直。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壹個待詠月嘲風,壹個待飛觴走斝,談些古是今非,下學上達。”
佹得佹失 佹:出於偶然的。指得失出於偶然。也指有得有失。
出處:《列子·力命》:“佹佹成者,俏成者也,初非成也。佹佹敗者,俏敗者也,初非敗也。”
槐南壹夢 比喻人生如夢,富貴得失無常。
出處: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載,淳於棼飲酒古槐樹下,醉後入夢,見壹城樓題大槐安國。槐安國王招其為駙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盡富貴榮華。醒後見槐下有壹大蟻穴,南枝又有壹小穴,即夢中的槐安國和南柯郡。
患得患失 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處:《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恢廓大度 恢廓:寬大,開闊。心胸開闊,氣量宏大,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
出處:《後漢書·馬援傳》:“今見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雞蟲得喪 比喻微小的得失,無關緊要。同“雞蟲得失”。
雞蟲得失 象雞啄蟲,人縛雞那樣的得失。比喻微小的得失,無關緊要。
出處:唐·杜甫《縛雞行》詩:“雞蟲得失無了時,註目寒江倚山閣。”
就事論事 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質來評定是非得失。現常指僅從事物的表面現象孤立、靜止、片面地議論。
出處: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詞臣論劾首揆》:“奪情大事,有關綱常,且就事論事,未嘗旁及雲。”
掘室求鼠 挖壞房子捉老鼠。比喻因小失大。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壞塘以取龜,發屋而求貍,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齲,桀跖之徒,君子不與。”
考績幽明 考績:考核官吏政績;幽:昏暗;明:清白。指考核官吏政績得失。
出處:《尚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利害得失 好處和壞處,得益和損失。
出處: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豪傑傳》第四回:“我雖然素有是誌,可恨自己學問太淺,不能夠把那利害得失,詳詳密密說將出來,感動大眾,所以稽延至今,甚為憾事。”
馬去馬歸 比喻世事多變,得失無常。
出處:據《淮南子·人間訓》載,邊塞老翁失馬,人以為禍,結果其馬領胡人駿馬同歸,人皆賀之,而其子卻因騎馬摔傷致殘,鄉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邊塞丁壯戰死者十九,其子卻因腿跛而全。
權衡輕重 權衡:衡量。衡量哪個輕,哪個重。比喻比較利害得失的大小。
出處:《莊子·胠篋》:“為之權衡以稱之。”《淮南子·泰族訓》:“欲知輕重而無以,予之以權衡,則喜。”《淮南子·泰族訓》:“欲知輕重而無以,予之以權衡,則喜。”《莊子·胠篋》:“為之權衡以稱之。”
塞翁得馬 比喻得失無常,禍福相倚。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十五卷:“塞翁得馬非為吉,宋子雙盲豈是兇。禍福前程如漆暗,但平方寸答天公。”
塞翁之馬 塞馬。比喻得失無常,禍福相倚。
出處: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序壹:“嗟乎嗟乎!廿年幻夢,如此收場;萬裏故鄉,罔知所適。若論禍福,塞翁之馬難知;語到死生,莊子之龜未蔔。嘆浮生其若夢,為歡幾何?撫結局以如斯,前塵已矣。”
是非得失 正確與錯誤,得到的與失去的。
是非之心 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
貪小失大 因為貪圖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謀求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的利益。
出處:《呂氏春秋·權勛》:“達子……使人請金於齊王,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蛙蟆勝負 青蛙與蛤蟆鬥爭的勝負。比喻不足介意的榮哀得失。
出處:宋·劉克莊《水龍吟·丙辰生日》詞之二:“任蛙蟆勝負,魚龍變化,儂方在,華胥國。”
忘乎其形 猶忘形。形容得意或興奮得失去常態。
惜指失掌 惜:吝惜。因舍不得壹個指頭而失掉壹個手掌。比喻因小失大。
出處:《南史·阮佃夫傳》:“又廬江何恢有妓張耀華美而有寵,……見張氏,悅之,頻求。恢曰:‘恢可得,此人不可得也。’佃夫拂衣出戶,曰:‘惜指失掌耶?’遂諷有司以公事彈恢。”
小己得失 小己:個人。指個人的得失。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小雅》譏小己之丟失,其流及上。”
旋得旋失 很快得到,不久又失去。形容得失都很快。
徇國忘身 徇:為國獻身。為國盡忠而將個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
出處:唐·白居易《贈裴垍官制》:“故太子賓客裴垍,忠正恭慎,佐予為理,事君盡禮,徇國忘身。”
妍蚩好惡 妍:美麗。蚩:通“媸”,醜陋,醜惡。美麗、醜陋、好與壞。原指寫作的得失。
以古為鑒 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
出處:《新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按《舊唐書·魏徵傳》“鑒”作“鏡”。
以古為鏡 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同“以古為鑒”。
出處:《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人為鑒 指將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鑒戒。
出處:《書·酒誥》:“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於,以;監,通“鑒”,鏡。《國語·吳語》:“王其盍亦鑒於人,無鑒於水。”韋昭註引《書》曰:“人無於水鑒,當於民鑒。”
以人為鏡 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
出處:《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
因小失大 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損失。
出處: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他卻只是不理,只道他身在洋界,可以沒事。不知查抄起來,反恐因小失大,他卻如何懂得?”
援鱉失龜 比喻得不償失。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殺戎馬而求狐貍,援兩鱉而失靈龜,斷右臂而爭壹毛,折莫邪而爭錐刀,用智如此,豈足高乎?”
知人論世 原指了解壹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鑒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出處:《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先小人,後君子 先做小人,後做君子。指先把計較利益得失的話說在前頭,然後再講情誼。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九回:“化這們說。凡事先小人後君子好,先君子後小人就不好了。”
爭名於朝,爭利於市 朝:朝廷。市:市場。在朝廷上爭奪名位,在集市上計較贏利得失。即爭名奪利。
出處:《戰國策·秦策壹》:“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