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結構關系中:什麽是並列,動賓,補
1、 主謂關系 此類成語前面部分表示人或事物,是被陳述說明的對象;後面部分表示人或事物的行為、動作、性質、狀態、特征,是陳述或說明前面部分的。前面部分相當於主語,後面部分相當於謂語。 這類成語有的帶賓語:泰山壓頂、杞人憂天、蜀犬吠日、塞翁失馬、葉公好龍…… 有的不帶賓語:細水長流、肝膽相照、大聲疾呼、天花亂墜…… 按主語在成語兩部分中的地位可分為施事主語的主謂結構:腳踏實地、塞翁失馬、細水長流、胸有成竹、骨肉相連、無依無靠…… 受事主語的主謂結構:張冠李戴、奇文***賞、咎由自取、機關算盡…… 2、 動賓關系 這種成語前面部分表示行為、動作,相當於謂語;後面部分是前面部分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主要是名詞,相當於賓語:飽經風霜、平分秋色、痛改前非…… 有壹種動賓結構的成語,謂語後面帶有雙賓語:還我河山、他我杯羹,此類成語極少。 按謂語,賓語所帶的附加成分可分為:狀-謂-賓:枉費心機、大張旗鼓、大興土木、飽經風霜…… 謂-定-賓:拾人牙慧、收回成命、搜索枯腸…… 狀-謂-定-賓:橫掃千軍、徒有虛名、獨樹壹幟、痛改前非…… 謂-補-賓:挖空心思、絞盡腦汁…… 還有保留古代漢語語法特點的,如:使動用法:獨善其身、成人之美…… 意動用法:不恥下問、不遠萬裏…… 3、 偏正關系 這種結構的成語,前後兩部分之間是修飾與被修飾或限制與被限制的關系。從地位上來看,修飾限制部分是“偏”,被修飾被限制部分是“正”,前“偏”後“正”。兩部分之間往往夾有“之”壹類的結構助詞。職:傾盆大雨、不義之財、空頭支票…… 此類成語,按中心語的詞性可分為 中心語為名詞的:小家碧玉、吹灰之力、不速之客、立足之地 中心語為動詞的:侃侃而談、勃然大怒、背道而馳、聞風而動 中心語為形容詞的:惴惴不安、娓娓動聽、孜孜不倦、衾影無愧 它們在用法上分別相當於名詞、動詞、形容詞。 4、 後補關系 這種關系的成語,前面部分表示壹種動作、行為、性質、狀態、特征,是動詞或形容詞,後面部分對前面加以補充說明。 如:妙不可言、肆無忌憚、暢通無阻、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疲於奔命…… 5、 兼語式 這樣的成語中,有壹個名詞既作前面動詞的賓語,又作後面動詞的主語,故稱兼語式:有目***睹、引狼入室、惹火燒身、請君入甕、望子成龍、放虎歸山…… 兼語的後面帶賓語的居多,也有不帶賓語的:有目***睹、令人發指…… 6、連謂式 連謂式是主語後面連續有兩個動詞作謂語。這類成語極少。如:自欺欺人、手到擒來 7、並列關系 並列結構就是前後兩部分不分主次,先後,處於同等地位。由於短語有並列式結構,復句也有並列式結構,那麽並列式成語究竟是歸於復句式結構,還是歸於短語式結構呢?基於成語結構的緊密固定性及其作為詞,充當句子成份的功能,我們把四字並列式成語歸於短語式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