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屍的成有以下這些:
焚屍揚灰、裹屍馬革、借屍還陽、借屍還魂、雞屍牛從、諫屍謗屠、馬革盛屍、馬革裹屍、素餐屍位、碎屍萬段、碎骨粉屍、屍位素餐、屍山血海、屍祿素飡、屍祿素餐、屍居龍見、屍鳩之平、三屍五鬼、屍居余氣、屍橫遍野、三屍暴跳。
五馬分屍、行屍走骨、行屍走肉、以澤量屍、堆垛死屍、伏屍流血、伏屍百萬,流血千裏、橫屍遍野、掘墓鞭屍、流血浮屍、寧為雞屍,不為牛從、寧為雞屍,無為牛從、屍位病民、屍利素餐、屍祿害政、屍祿素食、屍骨未寒、屍鳩之仁、血海屍山、走肉行屍、走骨行屍。
屍(拼音:shī)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本義壹般認為指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引申為人體側臥陳放的樣子;屍也引申為屍體、死屍,這個意思舊時也寫作“屍”。現在“屍”已成為“屍”的異體字。
“屍”是漢字部首之壹,“屍”作意符的字大多與人體或人的居住有關,如:屋、尾、履、尿、層、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