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聲遍野四字成語哀鴻遍野。
哀鴻遍野(拼音:āihóngbiànyě)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詩經·小雅·鴻雁》。
原指哀鳴的大雁到處都是,在現代漢語中比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常常與“民不聊生”連用。在句中作作謂語、定語、分句,中性詞,形容無家可歸景象。
成語出處
鴻雁於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征,劬勞於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鴻雁於飛,集於中澤。之子於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鴻雁於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詩經·小雅·鴻雁》)
後來,人們把“鴻雁於飛,哀鳴替替”,簡化引申為“哀鴻遍野”這個成語。
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分句;中性詞,形容無家可歸景象。
成語故事
《詩經·小雅》中有壹篇題為《鴻雁》的詩。其中有兩句是:“鴻雁於飛,哀嗚嗷嗷。”它的意思是說:鴻雁找不到安棲的地方,沒有目的地飛著,悲哀地叫著。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呻吟呼救的淒慘景象。
由於這兩句詩,後來人們就把不得安居的難民叫作“哀鴻”;形容受難的人民極多,幾乎到處都有,就說是“哀鴻遍野”或“遍地哀鴻”。原詩中“哀嗚嗷嗷”的“嗷嗷”兩字,後來還常常用來形容啼饑叫餓的嘈雜之聲,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給點吃的)”。成語解釋:比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遊離失所的災民。哀鴻:哀鳴的大雁。
成語寓意
哀鴻遍野,哀鳴的大雁。悲鴻哀叫。其聲悲涼,大雁有情若人,孤雁處境淒涼哀怨,似為人之形影孤單令人側隱悵然。身處“三座大山”壓迫下的舊中國民眾,處境艱難,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深受天災人禍的雙重貽害,同處水火之中。到處都是呻吟呼號的災民,深感世道渾濁,悲憤難訴。
哀鴻遍野,這種悲慘景象,正是封建社會暴政的寫照。這種慘景已是壹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