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四個馬什麽成語有哪些成語故事

四個馬什麽成語有哪些成語故事

⑴ 老馬識途 成語故事大全視頻 四字成語

老馬識途

[讀音][lǎo mǎ shí tú]

[解釋]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內較熟悉。

[出處]宋·毛容謗《寄曹使君》:“請同韶采公勿疑;老馬由來識途久。”

[近義]識途老馬輕車熟路諳熟門路駕輕就熟久經沙場

[反義]乳臭未幹少不更事初出茅廬暗中摸索不知所以

⑵ 關於“馬”的成語故事、古詩以及四字詞語有哪些

壹、古詩

1、

雜說四·馬說

唐代: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祇辱 壹作:只辱)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食馬者 通:飼)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唐代: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壹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3、

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唐代: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4、

白駒

先秦:佚名

皎皎白駒,食我場苗。縶之維之,以永今朝。所謂伊人,於焉逍遙?

皎皎白駒,食我場藿。縶之維之,以永今夕。所謂伊人,於焉嘉客?

皎皎白駒,賁然來思。爾公爾侯,逸豫無期?慎爾優遊,勉爾遁思。

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壹束,其人如玉。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

5、

白馬篇

唐代:李白

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

鬥雞事萬乘,軒蓋壹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後競風采,三杯弄寶刀。

殺人如剪草,劇孟同遊遨。

發憤去函谷,從軍向臨洮。

叱咤經百戰,匈奴盡奔逃。

歸來使酒氣,未肯拜蕭曹。

羞入原憲室,荒淫隱蓬蒿。

6、

馬詩二十三首·其四

唐代:李賀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7、

調笑令·胡馬

唐代:韋應物

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

8、

馬詩二十三首·其壹

唐代:李賀

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

無人織錦韂,誰為鑄金鞭。

二、成語詞語

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甲:鎧甲,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於高度警惕狀態。

鞍馬勞頓 騎馬趕路過久,勞累疲困。形容旅途勞累。

鞍馬勞困 指長途跋涉或戰鬥中備嘗困乏。

鞍馬之勞 鞍馬:鞍子和馬,指長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戰鬥的勞苦。

鞍前馬後 馬前馬後。指追隨左右。

寶馬香車 華麗的車子,珍貴的寶馬。指考究的車騎。

北叟失馬 比喻禍福沒有壹定。

弊車羸馬 破車瘦馬。比喻處境貧窮。

兵荒馬亂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指出兵之前,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兵強馬壯 形容軍隊實力強,富有戰鬥力。

伯樂相馬 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相馬。指個人或集體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

不食馬肝 相傳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於死。比喻不應研討的事不去研討。

車殆馬煩 殆:通“怠”,疲乏;煩:煩躁。形容旅途勞頓。

車馬盈門 車子充滿門庭,比喻賓客很多。

車水馬龍 車象流水,馬象遊龍。形容來往車馬很多,連續不斷的熱鬧情景。

車在馬前 大馬拖車在前,馬駒系在車後,這樣,可使小馬慢慢地學拉車。比喻學習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導,就容易學會。

打馬虎眼 故意裝糊塗蒙騙人。

單槍匹馬 原指打仗時壹個人上陣。比喻行動沒人幫助。

東風吹馬耳 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

⑶ 指鹿為馬 成語故事大全視頻 四字成語

指鹿為馬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出處]

《史記·秦版始皇本紀》:“權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例句]

成語“指鹿為馬”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我們用它來形容那些故意顛倒是非的人。

[近義]

混淆黑白 以白為黑 識龜成鱉 指皁為白 ...

[反義]

循名責實 是非分明

⑷ 塞翁失馬 成語故事大全視頻 四字成語

塞翁失馬

[讀音][sài wēng shī mǎ]

[解釋]塞:邊界險要之處;翁:老頭。比喻壹時雖然受到損失,專也許屬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壹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

[出處]宋·魏泰《東軒筆錄》:“魯公有柬別之;略曰:‘寒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後必為福。’”

[近義]因禍得福北叟失馬馬去馬歸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反義]因福得禍

⑸ 四字成語故事:問牛知馬的典故的故事

問牛知馬

wèn niú zhī mǎ

解釋比喻從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出處《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

結構連動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同“問羊知馬”

近義詞問羊知馬、舉壹反三

反義詞不求甚解

成語故事漢宣帝時期,潁川太守趙廣漢十分聰明能幹,治理地方軍政事務很有壹套辦法,他叫家仆到牲口市場去買馬,並告訴他先問狗、羊、牛價,然後再問馬價,把價格進行比較就能夠以合適的價錢購買了。家仆十分佩服。

⑹ 青梅竹馬 成語故事大全視頻 四字成語

青梅竹馬

[讀音][qīng méi zhú mǎ]

[解釋]青梅:青的梅子;竹馬:兒童以竹竿當馬騎。形容小內兒女天真無邪玩容耍遊戲的樣子。現指男女幼年時親密無間。

[出處]唐·李白《長幹行》詩:“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近義]清瑩竹馬兩小無猜總角之交鳩車竹馬親密無間竹馬之交指腹為婚耳鬢廝磨

[反義]背信棄義

⑺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4個就好)

有關馬的四個成語故事如下:

1、指鹿為馬

趙高想要叛亂,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帶來壹只鹿獻給二世,說:“這是壹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沈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那些說是鹿的人。

2、按圖索驥

春秋時期相馬專家孫陽(伯樂)根據自己的相馬經驗寫了《相馬經》,他的兒子很想把相馬的絕技學到手,熟讀《相馬經》,根據經書上的標準選出的“千裏馬”——壹只癩蛤蟆回家向其父報喜,伯樂看後哭笑不得

3、老馬識途

管仲和大夫隰朋隨齊桓公壹同前往攻打孤竹,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時已是冬天,最後迷了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於是放開老馬,人跟隨著它們,終於找到了回去的路。

4、田忌賽馬

田忌經常與齊國眾公子賽馬,設重金賭註。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馬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賭註,我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與齊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來賭註。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用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用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註。

5、馬到成功

唐朝時期,繹州龍門大黃莊農民薛仁貴,自幼喜歡武術,到20歲時已學成十八般武藝。他對父母說:“今當國家用人之際,要掃除夷虎,肅靖邊疆,憑妳孩兒學成武藝,智勇雙全,若在兩陣之間,怕不馬到成功。”

⑻ 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鷸蚌相爭的故事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遊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鷸趁機啄蚌的肉,蚌把兩扇介殼壹閉就夾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針鋒相對地說:‘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就有死鷸。’兩者誰也不肯罷休,這時過來壹個漁父把兩者壹起拎走了。”燕趙相對抗,都搞得很疲勞,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在扮演漁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惠文王贊同蘇代的意見,停止對燕國用兵。

守株待兔的故事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壹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壹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麽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壹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壹只兔子,不偏不倚,壹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壹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壹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自相矛盾的故事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大思想家韓非子曾講有壹個賣矛和盾的人,見人推銷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沒有穿不透的東西;壹會又向人推銷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盾,沒有什麽東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問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畫蛇添足的故事

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齊策二》。

楚國壹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壹壺酒,覺得幾個人壹起喝嫌少,壹個人獨喝又嫌多,於是讓幾個人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就喝酒。有個人蛇先畫好了,拿起酒壺準備喝,看看其他人還沒畫好,又左手拿壺,右手給蛇畫腳,還沒等他畫好腳,另壹人的蛇畫好了,奪過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妳怎麽能添上腳呢?”說完把酒喝了。那個畫蛇腳的人,終於沒有喝上酒。

量體裁衣的故事

成語故事南朝齊國官員張融深受齊太祖蕭道成的器重和寵愛,說他是“不可無壹,不可有二。”壹次派人給張融送壹件舊衣服,說是自己以前穿的,現叫裁縫根據他的身材改做好了,壹定會合身的。張融收到後非常感激齊太祖的知遇之恩。

亡羊補牢的故事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

成語故事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 “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麽不幸。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壹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 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庖丁解牛的故事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莊周講壹個故事:有個廚師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術十分嫻熟,刀子在牛骨縫裏靈活地移動,沒有壹點障礙,而且很有節奏。梁惠王看呆了,壹個勁誇他技術高超。廚師說他解牛已經19年了,對牛的結構完全了解。

曲高和寡的故事

戰國時期,楚襄王問文學家宋玉為什麽那麽多人對宋玉有意見,怎麽沒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壹個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裏》《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陽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見“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⑼ 馬革裹屍,草木皆兵,全民皆兵,四面楚歌,聲東擊西的成語故事

四面楚歌: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 為什麽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麽多呢?”說著,心裏已喪失了鬥誌,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自己寫了壹首詩,詩曰:“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木利啊駿馬不能奔馳。駿馬不能奔馳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妳!”,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壹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壹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因為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裏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聲東擊西: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團結西域諸國***同對抗匈奴。為了使西域諸國便於***同對抗匈奴,必須先打通南北通道。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歸附匈奴,反對漢朝。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莎車國王北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班超聯合於闐等國,兵力只有二萬五千人,敵眾我寡,難以力克,必須智取。班超遂定下聲東擊西之計,迷惑敵人。他派人在軍中散布對班超的不滿言論,制造打不贏龜茲,有撤退的跡象。並且特別讓莎車俘虜聽得壹清二楚。這天黃昏,班超命於闐大軍向東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顯得慌亂,故意放俘虜趁機脫逃。俘虜逃回莎車營中,急忙報告漢軍慌忙撤退的消息。龜茲王大喜,誤認班超懼怕自己而慌忙逃竄,想趁此機會,追殺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兩路,追擊逃敵。他親自率壹萬精兵向西追殺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籠罩大漠,撤退僅十裏地,部隊即就地隱蔽。龜茲王求勝心切,率領追兵從班超隱蔽處飛馳而過,班超立即集合部隊,與事先約定的東路於闐人馬,迅速回師殺向莎車。班超的部隊如從天而降,莎車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車王驚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請降。龜茲王氣勢洶洶,追走壹夜,未見班超部隊蹤影,又聽得莎車已被平定,人馬傷亡稍重的報告,大勢已去,只有收拾殘部,悻悻然返

馬革裹屍: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雄善戰為東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後來,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 劉秀封為伏波將軍。

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

不料馬援聽了,皺著眉頭對他說:“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為什麽先生也隨波逐流,壹味地對我說誇獎的話呢?”

孟翼聽了很窘,壹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說道:“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那麽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為伏波將軍,封地多達三千戶。賞過於功,我怎麽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為什麽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馬援見他還是不說話,便繼續說下去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 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提出當個先鋒,作壹個有誌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不用棺材斂屍,而只用馬 的皮革裹著屍體回來埋葬,怎麽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盂冀聽了,深為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他說道: “將軍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呆了壹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起侵 襲,他主動請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戰。

六十二歲那年,“馬援又主動請求出征武陵。原來,那時武陵的少數民族首領發動叛亂,光武帝派兵去征討,結果全軍覆沒,急需再有人率軍前往。光武帝考慮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馬援見沒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說: “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帶兵去吧。” 說罷,當場向光武帝表演了騎術。光武帝風他精神矍爍,矯健的動作不減當年,便批準了他的請求。

第二年,馬援因長期辛勞,患了重病,在軍中死去,從而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誓言。

⑽ 關於馬的成語故事古詩以及四字詞語

老馬識途。春秋時,齊國攻打匈奴,迷路後,管仲令放開老馬,老馬就尋路找到歸途,回大軍順利回歸。

此馬答非凡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汗血寶馬,快馬加鞭,馬踏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