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初中成語故事

初中成語故事

初中精選成語故事匯總

 ●.分道揚鑣

 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元齊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為河間公。他有壹個兒子,名叫元誌。元誌精明能幹,很有文才,被任命為洛陽令。

 有壹年,北魏孝文帝采納了禦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將都城由山西平城遷到河南洛陽。按照當時的封建禮節,官職低的元誌應該給官職高的李彪讓路,但元誌生性倔強,不肯避讓。他們兩人爭執不下,只好壹起前往皇宮去請孝文帝裁決。李彪說:?禦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為官職比我低的洛陽令,元誌不應該搶道。?元誌說:?我是洛陽這個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凡是住在洛陽的人,不管是誰,統統編在我的戶籍本中,禦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範圍之內,我為什麽要給李彪讓路呢?

 孝文帝見自己手下的兩個大臣發生爭執,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說:?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道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說,洛陽是我國的都城,妳們雙方各有職責,那麽就把路分開作為兩部分,妳們各自驅車在壹邊走。從今以後,誰也不要搶占誰的道路。

 元誌和李彪從皇宮出來以後,馬上用標尺量路畫線,每人各走半邊,也就相安無事了。

 後來,人們用?分道揚鑣?作為成語,比喻誌趣、目標各不相同,所以最好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幹涉。鑣,馬勒口;揚鑣,舉鞭驅馬前進的意思。

 ●.分庭抗禮

 壹天,孔子和學生們在樹林裏休息。學生們讀書,孔子彈琴。壹條船停在附近的河岸邊,壹位漁夫靜靜地聽孔子彈奏。孔子彈完了,漁夫招手叫來孔子的學生子貢和子路,問了孔子的情況,又說了幾句寓意深刻的話,就轉身走了。

 子貢把漁夫的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追上漁夫表示要虛心求教。於是,漁夫就和孔子暢談起人生的道理來。孔子謙卑地對漁夫說:?我願意做您的學生,得到您的教誨。?漁夫沒有答應他,獨自劃船走了。這時,顏淵把車子拉了過來,子路請孔子上車。可是孔子仍然呆呆地望著漁夫遠去的方向,直到水波平靜下來,聽不見槳聲了,才登上車子。

 子路問孔子:?我為您駕車已經很久了,不曾看見先生對人如此謙恭尊敬。就是天子和諸侯見到您,也是相對行禮,平等相待,您還帶有點自尊的神色呢。(原文是:?由得為役久矣,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 伉 禮,夫子猶有倨傲之容。?)但今天,那個漁夫漫不經心地站著,而您卻彎腰弓背,先施禮後說話,是不是太過分了呢?孔子便向他說明了如此謙卑的原因。

 ?分庭 伉 禮?是說賓主相見,分別站在庭中兩邊,相對行禮,平等相待。 伉 ,對等。現在寫作?分庭抗禮?,用來比喻平起平坐,或表示互相對立。

 ●.奉公守法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立下顯赫的功勛。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官列上卿。

 趙奢原來是壹個普通的收取田稅的官吏。他對趙王壹片忠心,收稅時大公無私,壹視同仁。

 有壹次,他到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趙勝家去收田稅,誰知道趙勝的管家蠻橫不講理,就是不肯繳納田稅。趙奢根據當時的法律,嚴肅地處理了這件事,殺了趙勝手下九個參與鬧事的人。趙勝知道後,大發脾氣,揚言要殺趙奢。趙奢知道趙勝要殺自己,不但沒有躲避,反而找到趙勝,對他說:?您是趙國王族的貴公子,卻放縱管家違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國家必然衰弱。國家壹旦衰弱,其他國家就會來侵犯我們,甚至把我們滅掉。到那個時候,您還能保持現在這樣的富貴嗎?但是,您要是能夠奉公守法,那麽百姓也會以您為榜樣,天下就會穩定,國家也就強盛起來了。您身為王族公子,怎麽能不重視國家的法令呢?

 趙勝聽了這壹番話,知道趙奢是個有才幹的人,於是就在趙惠文王面前建議提拔趙奢。趙惠文王聽從了趙勝的建議,任命趙奢為統管全國賦稅的官吏。從此,趙國的賦稅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國庫得到了充實。

 後來,人們就用?奉公守法?這個成語,指某人嚴格地遵守國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規範。

 ●.赴湯蹈火

 東漢末年,劉表擁兵十萬,稱雄荊州。他外表儒雅,但內心多疑。當時曹操和袁紹都想拉攏劉表,但劉表卻不知道該歸順誰。有壹天,劉表的屬下韓嵩說:?曹操他壹旦擊敗了袁紹,就會移兵進攻我們,那時將軍您就難以抵抗了。所以歸附曹操乃是萬全之策。?劉表說:?如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我也難以適從。目前曹操住在許昌,妳替我前去探壹下他們的虛實如何?韓嵩說:?我是您的臣下,自當為您效勞,就是赴湯蹈火,我也勇往直前,在所不辭。如果將軍已作出歸順曹公的決策,那麽派我進京是完全正確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進京,天子封我壹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義就不能再為將軍效勞了。那時,將軍就不要為難我了。?劉表含糊其辭地要他去壹趟再說。

 韓嵩到了京城後,受曹操控制的漢獻帝封他為零陵太守。劉表得知後,認為這是韓嵩對自己的叛逆,準備等韓嵩回來後就殺了他。韓嵩壹進門,劉表大罵:?韓嵩逆賊,竟敢叛我!?韓嵩說:?我早已有言在先。今日是將軍辜負我,不是我辜負將軍!?劉表啞口無言。劉表的妻子見此情景,便悄悄地勸諫道:?韓嵩是本地頗有影響的人物,況且他理直氣壯,誅殺他恐難以服眾。?劉表自知理虧,只得下令赦免了韓嵩死罪。

 後來,人們就用?赴湯蹈火?來形容即使面對滾燙的熱水和熊熊大火,也勇往直前,比喻不避艱險。湯,熱水。

 ●.負隅頑抗

 戰國時,有壹年齊國發生饑荒,許多人餓死。孟子的弟子陳臻對孟子說:?老師,您聽說齊國鬧饑荒了嗎?人人都以為老師您會再次勸說齊王,請他打開棠邑的糧倉救濟百姓。我看不能再這樣做了吧?孟子回答說:?再這樣做,我就成為馮婦了。?接著,孟子向陳臻講述了有關馮婦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人名叫馮婦。他原來是個獵人,是個有名的打虎能手,但是不知道什麽原因,後來卻不幹這行了。他發誓說:?今後死也不再和這些野獸打交道了。?

 有壹天,他到野外去溜達,看見壹群人正在追捕壹只大老虎。老虎跑到壹座山下,背靠大山的角落,在與人們搏鬥,沒有人敢接近它。(原文是:?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打虎的人看見馮婦來了,就十分熱情地前去迎接他,希望他來幫忙。馮婦看到這樣的情景,覺得不出手相助的話,眾人會有生命的危險,於是就卷起衣袖參加到打虎的隊伍中來。馮婦的勇猛絲毫不減當年,經過壹場激烈的搏鬥之後,老虎終於被馮婦打死了。對馮婦幫助打老虎這件事情,很多人都稱贊他是為民除害的大英雄,但也有人譏笑他不遵守自己的誓言,又重操舊業去打老虎。

 人們常用它來比喻敵人依靠某種條件頑固抵抗,堅持不投降。

 負,依靠;隅,同?嵎?,山勢彎曲險要的地方。

 ●.感恩圖報

 春秋時期,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領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再攻打我國,我壹定重賞他!?可惜壹連三天都沒人想出好辦法。

 到了第四天早上,壹個年輕的漁夫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壹聽,馬上問道:?妳需要多少士兵和馬車?漁夫搖搖頭說:?我不要那些,也不用食物,我只用我這根劃船的槳。?

 說完,漁夫便跑到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他壹邊唱著歌,壹邊敲打著船槳。伍子胥看到後,問漁夫:?年輕人,妳是誰啊?漁夫回答道:?妳沒看到我手裏的船槳嗎?當年我父親就是用這根船槳救了妳啊。?伍子胥想了想,便說:?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壹位漁夫救了我,我壹直想報答他呢,原來妳就是他的兒子。妳怎麽在這裏呢?漁夫說:?還不是因為妳們要來攻打我們。鄭定公說誰能讓妳們退兵,他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父親救過您的面上,就不要攻打我們了。?伍子胥感嘆壹聲,說:?是妳父親救了我,我才能當上大將軍的。好吧,這個恩情我壹定會報答的。?說完,伍子胥就下令撤兵回國了。

 後來人們就用?感恩圖報?比喻別人給自己的恩惠要感激,並要想辦法報答。

 ●.各自為政

 戰國時候的史書《左傳》中記載了這樣壹個故事。鄭國的公子歸生聽了楚國的意見,準備出兵攻打宋國。宋國派華元、樂呂帶兵抵抗,兩軍在大棘這個地方安營紮寨,準備打仗。

 在大戰來臨之前,宋國的主帥華元為了鼓舞士氣,便殺羊犒勞眾位將士。但是,他在犒勞將士的時候卻忘了賞給他的車夫羊斟肉吃。羊斟因此懷恨在心,總想找個機會報復華元。

 到了作戰的時候,羊斟心裏想:平時妳不把我放在心上,今天我就讓妳看看我的厲害。他正想著,華元來找他駕車了。羊斟不聲不響地把車準備好,叫華元上車。華元上了車,走到半路的時候,羊斟便對華元說:?前些天犒勞將士,分羊肉的事由妳做主;今天我駕車,那麽往哪裏走,則由我做主了。?(原文是:?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說著,便快馬揚鞭,把華元的戰車徑直趕到鄭軍的陣地上去了,華元稀裏糊塗地就成了鄭軍的俘虜。

 後來人們把羊斟的話概括為?各自為政?,用來表示按照個人的主張辦事,不顧及整體,也不與別人協作。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

 ●.恭敬不如從命

 很久以前,有壹個剛過門的新媳婦。雖然她賢惠勤勞,但是公公婆婆總是看她不順眼,不滿意她的所作所為。

 有壹年的冬天,婆婆突然要這個兒媳婦給她做筍湯喝。兒媳婦壹邊答應著壹邊就給婆婆做,壹會兒工夫就給婆婆做好了,並送到了飯桌上。另壹個兒媳對此感到十分奇怪,問她說:?現在是寒冬臘月,哪來的嫩筍啊?這個媳婦說:?我先答應著,以恭敬順從來避免婆婆的責罵罷了。確實沒有地方能找到嫩筍啊,這是我很早以前就儲藏好的筍。?不久,婆婆聽到了這番話,覺得自己以前對這個兒媳婦確實太不公正了,於是就改變態度,開始對她憐愛有加。從此婆媳關系越來越好,壹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根據這個事,當地的人編了個順口溜:?臘月煮筍羹,大人道便是;恭敬不如從命,受訓莫如從順。?後來,前兩句被省略,後兩句留下來,成了諺語,意思是說:對壹個人表示恭敬,不如順從他的意思;接受壹個人的教訓,不如順從他的要求。

 再後來,?恭敬不如從命?就成了壹個常用的成語,表示與其態度謙恭有禮,不如遵從人家的意見,常用作表示接受對方款待或者饋贈時的應酬語。

 ●.茍延殘喘

 有壹天,東郭先生突然想到北方的中山國去找個官做做,於是他收拾行裝後便騎驢上路了。東郭先生騎著驢,走著走著,不知怎麽就迷了路。他看見前面塵土飛揚,又不知道自己在什麽地方,心裏感到很害怕。

 突然,壹只狼跑到他面前,伸著脖子哀求道:?先生不是很願意幫助有困難的人嗎?現在趙簡子正在追捕我,您能讓我早點躲進您的書袋裏,使我垂危的生命暫且延續下去嗎?(原文是:?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茍延殘喘乎?)將來如果我有出頭之日,先生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了。?東郭先生聽了狼的這番話,心壹軟,就把狼藏進了書袋。

 等追捕狼的趙簡子走遠了,東郭先生才把狼放出來。這時,狼突然目露兇光,狡猾地說:?謝謝妳救了我,不過我現在餓極了,妳心腸這麽好,就讓我把妳吃了吧。?說完就朝東郭先生撲了過去。正在這危急時刻,正好來了壹個獵人,壹箭就把狼射死了。

 後來,人們就用?茍延殘喘?作為成語,比喻暫時勉強維持生活。茍,暫且,勉強;延,延續;殘喘,臨死前的喘息。

 ●.瓜田李下

 唐朝唐文宗時,大書法家柳公權忠良耿直,能言善諫,擔任工部侍郎。當時有個叫郭寧的官員把兩個女兒送進宮中,於是皇帝就派郭寧到郵寧做官,人們對這件事議論紛紛。

 有壹天,唐文宗問工部侍郎柳公權:?近來人們對朝廷有什麽議論?柳公權回答說:?您派郭寧做地方主官,有些人贊同,也有些人表示反對。?文宗聽後,皺了皺眉頭,顯出不太高興的神情。過了壹會兒,唐文宗對柳公權說:?郭寧做官壹向沒有什麽過失,今天以金吾大將的身份去做個主官,這還有什麽不妥當的地方嗎?柳公權說:?按照郭文對國家的功勞,派做主官是無可非議的。只是聽議論的人說,郭寧是因為進獻了兩個女兒入宮,才得到這樣的官職的。?文宗聽了柳公權的這些話,趕緊解釋說:?郭寧的兩個女兒進宮不是獻給我的,而是去伺候太後的。?柳公權說:?瓜田李下的嫌疑,怎麽能跟每個人都說得清呢?

 柳公權所引用的?瓜田李下?,出自壹首題為《君子行》的古樂府:?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那意思就是說,當站在瓜田裏面的時候,最好不要彎下身子去提鞋子;站在李子樹下的時候,最好不要伸出手去整理頭上的帽子。以此來避免偷瓜和李子的嫌疑。

 後來,人們常用?瓜田李下?來比喻容易使人產生嫌疑的地方。

 ●.好逸惡勞

 東漢和帝時,有壹位太醫,名叫郭玉。郭玉從小就跟著老師學習把脈和針灸,他醫德高尚,治好了很多病人。當他給那些貧賤的人治病時,治愈率很高。但是當他給那些王孫貴族們治病的時候,卻常常發生治不好的情況。

 有壹次,漢和帝的壹位貴人(嬪妃的稱號)得了病,為了讓郭玉給診治,漢和帝就讓這位貴人換上壹般人的衣服,並且改換了地方,讓郭玉去看病。

 郭玉不知道這個病人就是皇帝的'貴人,他詳細地詢問了病情之後,便按部就班地應用針灸療法,壹針就治好了她的病。

 漢和帝非常奇怪,就問郭玉這是什麽原因。

 郭玉回答說:?用針灸治病,位置差壹點兒也不行。當我給王公貴族們治病的時候,他們高高在上,我心裏很害怕。因此,使我在四個方面很為難:壹是我不能隨意進行診治;二是怕他們自己不註意,耽誤治療;三是怕他們體質不好,不能用足夠劑量的藥;四是怕他們好逸惡勞。因此,他們雖然也是我治療過的,但是有時候就不容易痊愈。?

 漢和帝聽了,認為郭玉說得很有道理。

 後來,人們就用?好逸惡勞?來形容某人貪圖安逸,厭惡勞動。逸,安逸;惡,討厭,憎恨。

 ●.後來居上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麽轟轟烈烈,卻能把壹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擔任主爵都尉?壹個主管地方官吏任免的官職。

 有壹次,漢武帝說要施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裏那麽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壹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壹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裏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壹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禦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壹天,汲黯對漢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劈柴壹樣,越是後來的越放在上面啊!?(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於是,他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妳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後來人們將汲黯的比喻概括成成語?後來居上?,但是意義卻發生了改變,用來形容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

 ●.囫圇吞棗

 古時候,有壹個醫生,很喜歡給別人介紹水果的吃法。有壹次,他在介紹生梨和棗子的功用時,說道:?吃生梨對人的牙齒有好處,但是對人的脾臟有害處。吃棗子則恰好相反,對脾臟有好處,對人的牙齒卻有害處。?旁邊有壹個呆子聽了之後,馬上自作聰明地說:?我倒是有壹個好辦法,既可以收到生梨和棗子的功效,又可以避免它們的害處。?

 那位醫生很感興趣,便問道:?妳有什麽好辦法呢?呆子得意地說:?我吃生梨的時候,只用牙齒咀嚼,而不咽到肚子裏去,這不是可以讓生梨有益於牙齒,而避免了它對脾臟的傷害嗎?旁邊有人聽了這話就問:?那麽棗子怎麽吃才好呢?呆子不以為然地說:?這還不簡單嗎?等我吃棗子的時候,我就不用牙齒咬,壹口吞到肚子裏就是了。這樣就可以讓棗子對脾臟起到好的作用,又不至於傷害牙齒。?

 醫生聽了反問道:?妳吃生梨不咽,腸胃沒有吸收,怎麽能有益於牙齒呢?妳吃棗子壹個壹個地囫圇吞下去而不咀嚼,腸胃能消化嗎?又怎麽能對人的脾臟有好處呢?這個呆子無話可說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囫圇吞棗?作為成語,通常用來比喻讀書和學習不求消化、理解,就好像把棗子整個地吞下去壹樣,並沒有真正成為自己的學問。

 ●.畫餅充饑

 三國時期,魏國有壹個名叫盧毓的人,他是前朝東漢名臣盧植的小兒子。盧毓為人忠厚,學識淵博,魏文帝把他提拔為侍中。在職三年,盧毓對魏文帝曹丕提出過很多好的建議,魏文帝最初不太高興,但是後來見他忠心耿耿、踏踏實實,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書。接著,魏文帝要盧毓推薦壹個與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職務,盧毓推薦了鄭沖。魏文帝說:?鄭沖這個人妳不推薦我也知道,妳重新推舉壹個我不知道的人吧。?盧毓推舉了阮武和孫邕二人。後來,魏文帝選擇孫邕擔任了侍中。

 有壹次,魏文帝對盧毓說:?國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關鍵就在妳了。選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聲的,名氣不過像在地上畫的餅壹樣,是不能吃的。?盧毓回答說:?靠名聲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發現壹般的人才。我以為好的辦法是對他們進行考核,看他們是否真有才學。現在廢除了考試法,全靠名譽提升或降職,所以真偽難辨,虛實混淆。?魏文帝采納了盧毓的意見,下令制定考試法,用推薦和考試相結合的辦法錄用人才,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現在,人們就用?畫餅充饑?來比喻只憑虛名、空談或者空想借以自我安慰,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揮汗如雨

 春秋時期,齊國的相國晏子,能言善辯,非常機智。

 有壹次,齊王派晏子出使楚國。因為他是壹個小矮個兒,所以楚國的門衛想戲弄他,就在大門旁邊開了壹個小門,讓晏子從小門進去。晏子看到這種情況偏偏不進去,他說:?我聽說,人有人門,狗有狗洞。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去。今天,我是到妳們楚國來的,請問楚國是狗國嗎?如果楚國不是狗國而是人國,我就應該從大門進去。?楚國的門衛無話可說,只好讓他從大門進去。

 晏子見到了楚王,楚王想戲弄他,就問:?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回答說:?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如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意思是說,齊國的臨淄有三百多條街道,人多得張開衣袖就會使大地變成壹片涼陰,揮壹下額頭上的汗水就像天上下大雨壹樣,壹到街上就肩靠著肩、腳跟著腳,怎麽能說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如此,為什麽要派妳來當使者呢?晏子嚴肅地回答說:?我們齊國派使者的原則是?按其好壞,各有所用。好的使者就派往好的國家,不好的使者就派往不好的國家。我是最不好的使者,就派到妳們楚國來了。?楚王聽了哭笑不得,也不敢再戲弄晏子了。

 後來,人們用?揮汗如雨?來形容天氣太熱,流汗很多;用?比肩繼踵?表示人多,十分擁擠。踵,腳後跟。

 ●.既往不咎

 春秋時期,魯哀公對祭祀土地神這件事情非常重視。在國家遇到外敵侵擾而出兵打仗時,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帶在身上。他認為土地神對所有的國家大事都有著很強的支配作用,因而對它十分虔誠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壹個木制的牌位,而牌位用什麽木材比較好呢?這個問題卻難倒了魯哀公。

 有壹天,魯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學生宰我找來,問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麽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認為宰我的答復非常荒唐,毫無根據,於是把他叫來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孔子語重心長地對宰我說:?已經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釋了;已經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勸諫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要再責怪了。(原文是:?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今後妳說話壹定要小心謹慎,尤其是在國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裝懂。不然,壹旦話說出口,後悔就來不及了。?

 後來,人們就引用?既往不咎?表示過去做錯了的事不再加以責備。既,已經;往,過去;咎,責備。

 ●.家喻戶曉

 古代的壹本名叫《烈女傳》的書中記載了這樣壹個故事。古時候,有壹個姓梁的女子,人稱梁姑,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跟她的哥哥壹家人住在壹起。

 有壹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幹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獨自照看著哥哥的壹個兒子和她的兩個孩子。當她在屋外的庭院裏洗衣服的時候,屋裏突然著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將三個小孩子堵在屋子裏,情況十分危急。

 梁姑奮不顧身地沖進屋子裏,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來,但是因為屋子裏濃煙滾滾,根本分不清哪個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兒,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來壹看,卻發現得救的是自己的兒子。這時候,火勢越來越猛,再進去救孩子的話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險。她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捶胸大哭,心裏想:這怎麽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來,自己的孩子卻得救了,這樣壹來,家家戶戶不都會知道我是壹個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嗎?那麽我以後將再也沒有臉去面對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沖進去被燒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兒救出來!於是,她冒著生命危險再壹次沖進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結果孩子沒有被救出來,她自己也被燒死了。

 後來人們就用?家喻戶曉?來表示壹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戶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喻,明白;曉,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