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成語故事》讀後感1
?今天我買了壹本《中國成語故事》,媽媽說,只有正確地理解成語的意義,才能恰當地靈活地使用它,為自己的口頭交際和書面寫作增添文采和活力。這本書中精選了兩百多則常用成語,簡明生動,通俗易懂。使我增加了古代社會政治、軍事、文化、民俗等各方面的知識,還從中學習借鑒前人的智慧和經驗。其中我最喜歡讀的是“機不可失”。
?這個故事講了唐朝初年,李淵為了平定天下,就派大將李靖統率大軍去攻打蜀都的蕭銑。當他的大軍來到江邊,只見大浪滔天,勢如千軍萬馬,奔騰咆哮,看得人心驚膽顫。這時候有位將軍說:“等江水退了,再打過江去吧!”可李靖語氣堅定地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敵軍壹定認為我們被江水阻隔,不會馬上進攻,我們必須在他還沒有調集兵馬之前,趁著這江水猛漲的.大好時機迅速渡過江去,攻到城下,這才是用兵的上策。果然,在李靖的強大攻勢下,蕭銑被打敗了。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懂得了壹個道理:只要有機會,就壹定要牢牢地去把握,這樣才能取得成功。否則失去了,就後悔莫及!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也壹定要“機不可失”。
? 小學生《成語故事》讀後感2
?今天我看了壹本書,書名是《中國成語故事》,裏面講了許多成語故事,並帶有插圖,非常吸引人,其中我最喜歡的壹個故事是“濫竽充數”。
?這個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沒有真本事,卻在宮裏混吃混喝,後來朝中換了大王,改變了吹竽的規矩,由原來大家壹起吹改成壹個壹個的吹,南郭先生實在混不下去,於是就逃跑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像“南郭先生”那樣弄虛作假,要有真才實學才能站穩腳跟。
? 小學生《成語故事》讀後感3
?翻開成語故事,我就會想起愚公移山。這個故事講的是壹個老爺爺愚公移山,下面我給大家詳細地講述壹下這個故事的內容。
?從前,有個老爺爺他叫愚公,在他家門前有兩座大山,壹座叫太行山,另壹座叫王屋山。愚公覺得這兩座山很礙事,進出都得繞遠路,於是他就召集全家人,打算把這兩座大山搬走,大家都很支持愚公的想法,從此愚公開始帶著家人挖山。可在他們家不遠處還有壹個老爺爺叫智叟,他聽說這事後,就跑來看愚公壹家是怎樣移山的。當他看見愚公累得滿頭大汗,就忍不住譏笑道:“妳太傻了!這麽大年紀了,就算壹直勞動到死,這座山也挖不完。”愚公聽了笑道:“我雖然老了,但我還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會有兒子。這樣壹代代挖下去,總有壹天會將山挖平的。”愚公的話感動了天上的神仙。於是,神仙就幫他把這兩座山搬走了。
?看看這個故事,再想想我們這些溫室裏的“花朵”,每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向伺候著小皇帝、小公主壹樣地照顧著我們,而我們呢?卻壹點苦都吃不了,遇到困難與挫折只知逃避與退縮,真是慚愧!
?讀了愚公移山這個成語故事,真是讓我受益非淺。它讓我知道了以後不管做什麽事,要想獲得成功,必需要有頑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的精神。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對待學習更要迎難而上,腳踏實地壹步壹個腳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 小學生《成語故事》讀後感4
?帶孩子們讀古詩,讀到陸遊的《示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不得不說宋朝的歷史,孩子們聽到靖康之恥,滿眼的傷心,無奈,甚至憤怒。如此,他們對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有了觸摸的渴望。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大特色,是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比壹般的詞語意義更深刻,內涵豐富。於是,決定從成語故事入手,帶孩子了解歷史,學習古文化。寒假我們壹起***讀了《成語故事》。孩子們每天在群裏朗讀,師生壹起交流。
?成語故事分為神話故事、寓言故事、歷史古詩。其中很多神話故事、寓言故事都是出自於古人筆下,解釋現象或給人警示。而歷史故事基本是歷史上某壹個事件的再現。三年級的孩子還是比較喜歡讀神話、寓言和歷史人物類成語故事。其中寓言故事《壹蟹不如壹蟹》很受孩子們的.青睞,在形象生動的故事裏,孩子們壹下子懂得“壹代不如壹代”的意思。與神話有關的《黃粱壹夢》《天衣無縫》《精衛填海》孩子們也喜歡朗誦。當然,歷史上的名士,如與諸葛亮、曹植、蘇軾、謝安、李斯等人物故事,也收孩子的歡迎。這本書中,與曹植有關的歷史古詩就有《才高八鬥》《出口成章》《七步之才》,孩子們讀完,對他仰慕不止。
?讀著這本書,孩子們不自覺地感受著中國歷史文化,如春秋戰國時的合縱連橫,三國時期的群雄爭霸,魏晉時的名士風骨,也許現在他們還不會如此高度概括,但是絕對有零星感悟。在朗讀過程中,孩子們也不自覺地學習古人君子品行,他們朗讀《壹諾千金》,佩服季布的誠信;他們朗誦《胸有成竹》,知道癡迷也是壹種美好;他們朗讀《三顧茅廬》,懂得做人需要謙遜。當然他們也在歷史故事中,試著理解現實社會,如有關李斯的《人鼠之嘆》,有關趙高的《指鹿為馬》------
?當然,理解壹個成語故事,不是靠朗誦幾遍,熟知其中故事情節,會說其中隱含道理,就是懂得的。它是需要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經歷,形成自己感悟,然後發自內心的壹句感嘆,那才是真正的懂得。
?寒假我們壹起朗讀《成語故事》,然後學生自己出趣味測試題,全班同學壹起測試玩玩。這樣我們簡簡單單地感知成語,簡簡單單地觸摸歷史,讓孩子們產生求知的欲望,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