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故事猜成語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
中國教育史,有文獻記載的可追溯到有虞時代舜所設庠,發展至今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漢代以後以儒家文化為主導,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 上古 舜時,設庠為教,分下庠,上庠,七歲入下庠,庶老為師,十五歲入上庠,國老為師。 先秦到漢初 先秦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春秋時期,孔子辦學,開啟了私學教育。 夏商時期的教育萌芽 相傳在夏朝,國家就設立了以“序”為形式的官方學校,到了商代中華文明已經有了壹定的文化積累,並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統,在此基礎上,開始出現新的學校形式“瞽宗”。從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發現當時的學校還被稱為:大學、右學等,教育的對象主要面及貴族子弟,學習內容以文武、禮儀、樂舞等為主,在天文、歷法方面也多有涉及。而老師則由巫師、樂師或者政府官員充當。 西周 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禮記。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後期政權穩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而此時的教育依然壹貴族教育為主,平民是很難進入官辦學校學習的。 出土於西周初期的《大盂鼎》記載,“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學,女勿克余乃辟壹人”,意思是大孟年紀很輕時父親就死了,他繼承了父親的官職。康王就對他說:“妳年紀這麽輕就做官,我要妳進我的小學。”。 在中國教育制度發展史上,以中國古代的太學為例,它不僅為歷代封建王朝培養了大批人才,推動了學術的發展,並且對其他國家也產生過積極的影響。在唐朝,中國曾以高度發達的文化吸引了朝鮮、日本等國的大批學生前來中國留學。中國古代書院也具有很大的特色,它註重學生的自學和討論,有成套的規章制度,有多種多樣的分科和獨特的學風。它不僅培養了壹批有用的人才,而且對當時的學術、學派的發展和形成,甚至對當時的政治和社會風尚都發生過重要影響。 在中國教育思想發展史上,更是名師輩出。從古代的孔丘墨翟孟軻荀況、王充、韓愈朱熹,到近代和現代的蔡元培、楊賢江、徐特立、陶行知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古代,不僅有《論語》《孟子》荀子等蘊藏著豐富教育資料的典籍,而且還有像學記這樣精深的教育專著古代教育家們還概括了“教學相長”,“啟發誘導”,“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溫故知新”,“言行壹致”,“改過遷善”等壹系列的教育、教學原則與方法。這些都是中國教育思想遺產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