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上海的成語:燈紅酒綠、鱗次櫛比、人聲鼎沸、車水馬龍、十裏洋場。
1、燈紅酒綠[dēng hóng jiǔ lǜ]:形容尋歡作樂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娛樂場所的繁華景象。 也作“酒綠燈紅”。
[出處]明·顧夢遊《辛卯元六日集黃眉房齋中……慨然有賦》:“去住同為飄泊人;紅燈綠酒倍情親。”
2、鱗次櫛比[lín cì zhì bǐ]:櫛:梳篦的總稱。像魚鱗和梳子齒那樣有次序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
[出處] 明·陳貞慧《秋園雜佩·蘭》:“自長橋以至大街;鱗次櫛比;春光皆馥也。”
3、人聲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鼎:古代煮食器;沸:沸騰。 形容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就像煮開了鍋壹樣。
[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壹日午後;劉方在店中收拾;只聽得人聲鼎沸。”
4、車水馬龍[chē shuǐ mǎ lóng]:車像流水,馬像遊龍。形容來往車馬很多,連續不斷的熱鬧情景。
[出處]南唐·李煜《望江南》詞:“還似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似龍。”
5、十裏洋場[shí lǐ yáng chǎng]:舊指洋人較多的地方。多形容舊時的上海。
[出處]茅盾《健美》:“我們這十裏洋場實在還不過是畸形的殖民地化的資本主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