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本義指很能幹的婦女沒有米也做不出飯來。比喻缺少必要的條件,再能幹的人也很難做成事。
壹、成語出處。
晏景初尚書,請僧住院,僧辭以窮陋不可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婦安能作無面湯餅乎?”(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三)。
“巧婦安能作無面湯餅”後來演變為成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二、成語寓意。
從成語裏,可以看到對待困難的幾種態度:壹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二是認為“有米則拙婦亦可為之”。沒有米是煮不成飯的,但是,人們不應束手無策,而是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千方百計地去搞到米(或者別的什麽食物)來煮,這才是積極、主動的態度。
在生活上或者學習上,人們總會受到某些客觀條件的制約,會遭受到各種各樣的阻礙和困難,無法按條件完成要求,但是,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人們不應該退卻,不應該向困難低頭,而是要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千方百計地利用壹切可行的條件。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例句:
1、在缺糧缺柴的年月裏,農人們常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腿不能當柴燒。
2、寫作技巧再高明,若沒有材料,也寫不出好作品來,這正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壹樣。
3、“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優秀的視覺素養教育資源直接影響著視覺素養教育進程的順利進行。
4、李桂芳羞臊的幾乎想找個地縫鉆進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個單於鄉的大管家,怕是誰都不願意做。
5、牛筋老漢縱然瞧不起那花花綠綠四四方方的紙片兒,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才是大事兒,要緊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