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惑之年的出處是《論語》。
出處:
子曰:“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
釋義:
惑:困惑,迷惑;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迷惑。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齡。指四十歲。形容人生已到意誌堅定、不被世事迷惑的階段。意思是指人到中年經歷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會像青年那樣困惑了。比喻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
引證:
1、不惑之年,心宜不動。常思玉杻金枷重。——(元)馬鈺《踏雲行·贈張公》
2、佳人未至不惑之年,何苦毀傷懷抱,顦顇形容,甘為林下之塵?——(明)趙弼《效顰集》卷中
3、那時候,冰心還是壹位剛剛大學畢業,即將出國留學的女青年;而現在卻是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的中年婦女了。——肖鳳《冰心傳》八章
不惑之年的句子:
(1)那時,家父已過不惑之年,精力已大不如前,加之整日伏案寫稿,使病情進壹步惡化。
(2)雖然此女子已過不惑之年,但仍風韻猶存。
(3)正當事業家庭蒸蒸日上,妳跨過了不惑之年,從此後,新的天地將會更加美好!
(4)壹轉眼我已到了不惑之年了。
(5)很多男性到了不惑之年以後會愈加意識到自己的情感麻木。
(6)讓她及早嫁給卡蘇明這樣壹個已經到了不惑之年的人,也許對她還是比較合適的。
(7)不惑之年還時常會聽那精典的歌,懷念著鄧麗君的風彩。
(8)1916年,傑克倫敦正當不惑之年,卻死於過量使用嗎啡,消息壹出,所有政客皆作鳥獸散,紛紛棄他而去,給世人留下的,只有他的那些冒險小說,部部堪稱登峰造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