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才放曠的拼音是shì cái fàng kuàng。
具體介紹:
恃才放曠,漢語成語,拼音是shì cái fàng kuàng,意思是倚仗著自己的才能而對自己的行為不加以約束。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2回。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2回:“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恃才放曠的典故故事:
楊修,(175-219)字德祖,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東)人,出生於公元175年,東漢建安年間舉為孝廉,任郎中。後因聰明多才幹,後為漢相曹操主簿。代表曹操全權處理軍政大事,楊修總知內外,事事辦的都讓曹操滿意。
楊修不僅聰明絕頂,才華橫溢長,還與滿朝文武關系融洽。但後來因“雞肋”事件被曹操殺害。羅貫中《三國演義》寫到“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後因“雞肋”事件,被曹操殺害,裏面羅列了導致楊修之死原因的六件事。
這六件事,壹步壹步的逼迫曹操最後以“雞肋”事件“惑亂軍心”為借口殺死了楊修,也成了楊修之所以被曹操的壹個客觀的原因。
壹是楊修恃才放曠,為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置軍紀於不顧,壹聞“雞肋”就自行收拾行裝,並煽動其他人,蠱惑軍心。因此,他的被殺是咎由自取。
二是由於楊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爭奪接班的鬥爭之中,為讓曹植當上曹氏家族的主要位置,全然不顧及曹操的感受,千方百計地幫助曹植,讓曹氏家族兄弟矛盾不斷被激化,嚴重地破壞了曹氏家族的團結。
再加上當時曹操身體不好,更擔心曹丕、曹植為王位相互殘殺的悲劇發生,在曹丕已經得勢的情況下,楊修必將成為這場鬥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