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災樂禍意思:別人遭到災禍時自己心裏很高興
幸災樂禍(拼音:xìngzāilèhuò)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左傳·莊公二十年》。幸災樂禍指看到別人遭到災禍反而很高興。含貶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成語出處:“幸災”,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秦饑,使乞糴於晉,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不仁。’”
“樂禍”,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莊公二十年》:“哀樂失時,殃咎必至。今王子頹歌舞不倦,樂禍也。”後世根據這兩個典故引申出成語“幸災樂禍”。
公子夷吾逃到秦國避難,得到了秦國的照顧和幫助,不但在秦國有難時不知恩圖報,反而幸災樂禍。中國歷來講究知恩圖報,講究將心比心。福禍、榮辱、得失、沈浮,凡此種種人生常常伴隨的境遇,隨時都會出現。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世間的事物總是對立統壹的,都有壹定的度,都在適時轉化。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有之,動輒得咎的時候有之。今日幸災樂禍,明朝禍及己身,若是他人都幸災樂禍,心情又該如何。所以無論何時何地,對於他人的災難都不可幸災樂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