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四大名著的四字成語各5個

四大名著的四字成語各5個

1. 四大名著中的成語每個名著各五個

壹手包辦 出處三國誌魏誌典韋傳:「韋壹手建之」 壹舉兩得 出處三國誌魏誌臧洪傳:「將以安社稷,壹舉兩得。

」 壹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壹臂之力,***誅國賊。」 壹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禦。

」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誌魏誌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壹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誌蜀誌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誌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叠出,以擾河南。

」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參考資料:

2. 四大名著中的成語每個名著各五個

壹手包辦

出處三國誌魏誌典韋傳:「韋壹手建之」

壹舉兩得

出處三國誌魏誌臧洪傳:「將以安社稷,壹舉兩得。」

壹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壹臂之力,***誅國賊。」

壹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禦。」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誌魏誌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壹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誌蜀誌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誌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叠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參考資料:

3. 四大名著中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1. 保國安民 [ bǎo guó ān mín ]保衛國家,使人民安居樂業。

2. 從長計較 [ cóng cháng jì jiào ]猶言從長計議。

3. 妖言惑眾[ yāo yán huò zhòng ]

妖言:迷惑人的邪說。用荒謬的鬼話迷惑人。

4. 長年累月 [ cháng nián lěi yuè ]長年:整年;累月:很多個月。形容經過了很多年月。

5. 多愁善感 [ duō chóu shàn gǎn ]善:容易。 經常發愁和傷感。形容人思想空虛,感情脆弱。

4. 出自四大名著成語,比喻意義,5個

望梅止渴 有壹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壹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

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著急。

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麽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壹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壹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

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沈思了壹會兒,對向導說:“妳什麽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

腦筋壹轉,辦法來了,他壹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壹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壹聽,仿佛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這就是成語“望梅止渴”的由來,用來比喻某種願望無法實現,只能用幻想或大話來自我安慰。

2.完壁歸趙 戰國時代,趙王無意間得到了壹塊寶玉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後非常想要據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趙國,對趙王說秦國願意以十五個城與趙國交換這塊玉。趙王心裏非常舍不得,但是因為趙國國勢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壹不高興,就派兵攻打趙國。

為了這件事,趙王傷透了腦筋。 大臣藺相如知道這件事以後,就自告奮勇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他心裏知道秦王雖然喜歡這塊玉,事實上根本不想用十五個城來交換。

到了秦國後,藺相如就抱著和氏璧、大聲對秦王說:「如果大王您不顧信用,想要搶我手上這塊寶玉,我就壹頭撞上皇宮裏的柱子,相信寶玉壹定會粉碎!」秦王聽了雖然很生氣,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壞寶玉,因此壹點都不敢輕舉妄動。後來藺相如更趁秦王不註意的時候,派人連夜把和氏璧送回去。

秦王雖然惱怒,但是因為知道自己行事不夠光明正大,怕傳出去成為笑柄,只好把藺相如放了。 人們用“完壁歸趙”比喻把原物完整無損地歸還原主。

3.紙上談兵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在年輕的時候,就讀過不少兵書,常常在人們面前談論作戰用兵的事情,即使父親趙奢也難不住他。很多人認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親卻認為他誇誇其談,不能承擔重任。

有壹次,秦國進攻趙國。趙國大將廉頗采用了修築壁壘堅守的方法。

後來,趙王聽信了秦國散布的流言,以為廉頗年老懦弱,不能低檔敵軍,就改派趙括代替廉頗。趙括到了前線,死搬兵書上的教條,完全改變了廉頗持久抗戰的計劃。

秦將白起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便用計先截斷了趙軍的運糧後路,然後把趙軍團團包圍。趙軍糧絕,趙括企圖突圍,被秦軍壹箭射死,四十多萬趙軍壹下子盡被殲滅。

“紙上談兵”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在紙上談論用兵,即指在文字上談用兵的策略。後比喻與實際情況不切實際的空談。

4.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

於是,他想了壹個辦法,準備試壹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壹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壹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壹匹好馬。”

秦二世壹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壹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裏壹只鹿,妳怎麽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壹匹千裏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麽會長角呢?”趙高壹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壹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麽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壹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壹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壹匹千裏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5.程門立雪 程顥、程頤兄弟倆是宋代理學大家。

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死,他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壹日,他和朋友遊酢壹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壹旁不肯離去。

等程頤睜開眼睛時,門外的雪已經積了壹尺多厚了,兩個人仍然站在那裏。 “程門立雪”的原意是說:冒著大雪在程頤門前站著。

用來形容尊敬老師,虔誠。

5. 有關四大名著的成語五條,寫出意思

成語:草船借箭拼音:cǎo chuǎn jiè jiàn解釋: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成語:火眼金睛拼音:huǒ yǎn jīn jīng解釋:原指《西遊記》中孫悟空能識別妖魔鬼怪的眼睛。後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銳利,能夠識別真偽。

成語:錦衣紈褲拼音:jǐn yī wán kù解釋:錦衣:鮮艷華美的衣服;紈褲:古時富貴人家子弟所穿的細絹褲。指達官貴人的後代。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壹回成語:三顧茅廬拼音:sān gù máo lú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誠意,壹再邀請。成語:不三不四拼音:bù sān bù sì解釋: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樣子。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回:“這夥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灑家。”。

6. 關於四大名著的成語故事 要四個

紅樓夢的成語 百依百順(79回)、翻天覆地(105回)、橫行霸道(9回)、眉開眼笑(2回)、壹模壹樣(62回)、無法無天(33回)、終身大事(8回)、心神不定(16回)、美中不足(5回)、稱心如意(57回) 夯雀先飛(67回) 盛極則衰、興久必亡、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箕裘相繼 三國成語 壹手包辦 壹舉兩得 壹臂之力 壹親芳澤 七步成詩 三顧茅廬 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不由分說 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乘虛而入 五內如焚 人生如寄 仰人鼻息 伯仲之間 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偃旗息鼓 出言不遜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危急存亡之秋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吳下阿蒙 敝帚千金 廊廟之器 才高八鬥 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旦夕之危 明眸善睞 月明星稀 土崩魚爛 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妄自菲薄 孑然壹生 對酒當歌 屈指可數 周郎顧曲 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回腸蕩氣 《三國演義》不僅展現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卓絕的軍事和政治謀略,搖曳多姿的人物風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廣為流傳的成語典故。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為了敦請他輔佐自己打江山,求賢心切,三次拜訪隱居在隆中草屋裏的臥龍諸葛孔明。後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誠心誠意的邀請或訪問。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

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當時人們以詩贊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

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壹功。”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準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

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

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

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

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

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

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壹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鬥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

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國演義》裏,還有“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等成語,就不多說了~~~~ 桃 園 三 結 義 捉 放 曹 操 溫 酒 斬 華 雄 小 霸 王 孫 策 青 梅 煮 酒 論 英 雄 三 顧 茅 廬 草 船 借 箭 赤 壁 大 戰 大 意 失 荊 州 火 燒 連 營 三 國 歸 晉 桃 園 三 結 義 捉 放 曹 溫 酒 斬 華 雄 割須斷袍 青 梅 煮 酒 論 英 雄 三 顧 茅 廬 草 船 借 箭 大 意 失 荊 州 火 燒 連 營 三 國 歸 晉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1、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2、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3、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4、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5、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6、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7、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計(諸葛亮):指壹種作戰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2、才占八鬥(曹植):形容學問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5、壹身是膽(趙雲):形容膽量極大。 16、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形容欣賞音樂或聽歌、聽戲很內行。

17、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幸免。 18、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壹種作戰方法。

19、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1、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壹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壹樣的順利。 22、車載鬥。

7. 四大名著的成語,歇後語10個.人物,故事(故事的名稱)各五個(

成語: 壹手包辦 出處三國誌魏誌典韋傳:「韋壹手建之」 壹舉兩得 出處三國誌魏誌臧洪傳:「將以安社稷,壹舉 兩得。

」 壹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壹臂之力, ***誅國賊。」 壹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禦。

」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 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 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 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誌魏誌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 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壹回:「豐在遇中聞主公 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 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 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

」 百依百順(79回)、翻天覆地(105回)、橫行霸道(9回)、眉開眼笑(2回)、壹模壹樣(62回)、無法無天(33回))、終身大事(8回)、心神不定(16回)、美中不足(5回)、稱心如意(57回) 兵強將勇 不三不四 巴山度嶺 杯蛇鬼車 不識局面 逼上梁山 不識泰山 不世之業 百無壹能 百依百隨 三頭六臂 拖男契女 三五成群 長年累月 福星高照 壹本正經, 萬事不求人, 好自為之.好吃懶做 神通廣大 歇後語: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曹操遇蔣幹--倒了大黴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曹操作事--幹幹凈凈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膊折了往袖子裏藏——自掩苦處(第7回 焦大) 坐山觀虎鬥——坐收其利(第16回 王熙鳳) 借劍殺人——不露痕跡(第16回 王熙鳳) 引風吹火——費力不多(第16回 王熙鳳) 站幹岸——-不沾事(濕)(第16回 王熙鳳) 推倒油瓶不扶——懶到家了(第16回 王熙鳳)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歹(第25回 彩霞) 千裏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宴席(第26回 紅玉) 丈八的燈臺——照見人家,照不見自家(第19回 李嬤嬤 ) 黃鷹抓住了鷂子的腳——扣了環了(第30回 王熙鳳) 老虎撲食——三股勁 李逵上陣——身先士卒 史進認師父——甘拜下風 林沖上山—— 官逼民反 孫二娘開店—— 謀財害命 石遷偷雞—— 不打自招 潘金蓮給武松敬酒——別有用心 李逵升堂辦案——亂打壹通 武松看鴨子——英雄無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墻頭——上不來下不去 豬八戒摔耙子——不幹了 豬八戒啃豬蹄——不知自覺(腳) 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 孫猴子的 *** ——沒定性 唐三藏的書——壹本正經 豬八戒見高小姐——改換了頭面 豬八戒見了白骨精——垂涎三尺 豬八戒拉著西施拜天地——壓根不配 豬八戒招親——凡心難丟 豬八戒進了女兒國——不想走了 人物故事: 桃園三結義 火燒赤壁 草船借劍 孔明借東風 關公五關斬六將 王鳳姐弄權鐵檻寺 林黛玉焚稿斷癡情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蘆僧亂判葫蘆案 劉姥姥初進大觀園 薛文龍悔娶河東獅 九紋龍大鬧史家村 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林沖棒打洪教頭 吳用智取生辰綱 武松醉打蔣門神 孫悟空打鬧天宮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八戒大戰流沙河 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8. 四大名著的作者和朝代以及出自它們的5個成語 9. 關於四大名著的成語故事 要四個

紅樓夢的成語 百依百順(79回)、翻天覆地(105回)、橫行霸道(9回)、眉開眼笑(2回)、壹模壹樣(62回)、無法無天(33回)、終身大事(8回)、心神不定(16回)、美中不足(5回)、稱心如意(57回) 夯雀先飛(67回) 盛極則衰、興久必亡、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箕裘相繼 三國成語 壹手包辦 壹舉兩得 壹臂之力 壹親芳澤 七步成詩 三顧茅廬 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不由分說 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乘虛而入 五內如焚 人生如寄 仰人鼻息 伯仲之間 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偃旗息鼓 出言不遜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危急存亡之秋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吳下阿蒙 敝帚千金 廊廟之器 才高八鬥 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旦夕之危 明眸善睞 月明星稀 土崩魚爛 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妄自菲薄 孑然壹生 對酒當歌 屈指可數 周郎顧曲 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回腸蕩氣 《三國演義》不僅展現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卓絕的軍事和政治謀略,搖曳多姿的人物風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廣為流傳的成語典故。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為了敦請他輔佐自己打江山,求賢心切,三次拜訪隱居在隆中草屋裏的臥龍諸葛孔明。後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誠心誠意的邀請或訪問。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

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當時人們以詩贊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

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壹功。”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準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

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

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

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

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

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

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壹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鬥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

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國演義》裏,還有“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等成語,就不多說了~~~~ 桃 園 三 結 義 捉 放 曹 操 溫 酒 斬 華 雄 小 霸 王 孫 策 青 梅 煮 酒 論 英 雄 三 顧 茅 廬 草 船 借 箭 赤 壁 大 戰 大 意 失 荊 州 火 燒 連 營 三 國 歸 晉 桃 園 三 結 義 捉 放 曹 溫 酒 斬 華 雄 割須斷袍 青 梅 煮 酒 論 英 雄 三 顧 茅 廬 草 船 借 箭 大 意 失 荊 州 火 燒 連 營 三 國 歸 晉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1、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2、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3、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4、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5、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6、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7、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計(諸葛亮):指壹種作戰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2、才占八鬥(曹植):形容學問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5、壹身是膽(趙雲):形容膽量極大。 16、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形容欣賞音樂或聽歌、聽戲很內行。

17、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幸免。 18、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壹種作戰方法。

19、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1、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壹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壹樣的順利。 22、車載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