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四字成語中的寓言故事

四字成語中的寓言故事

四字成語中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中的成語:亡羊補牢

 從前,有個人養了壹圈羊。壹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發現少了壹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從窟窿裏鉆進來,把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壹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麽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到羊圈裏壹看,發現又少了壹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裏鉆進來,把羊叼走了。

 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鄰居的勸告,就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被狼叼走的了。

 小故事大道理:羊因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本篇選自《戰國策·楚策四》。它說明:羊丟了,把羊圈修補起來,剩下的羊就不會再丟。:犯了錯誤,立即改正,就能減少錯誤。遭到失誤,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則可以避免繼續出現的損失。

  寓言故事中的成語:懼老休妻

 有壹個叫陶邱的人住在平原郡,他娶了渤海郡墨臺氏的女兒做妻子。這位女子不但容貌十分美麗,而且很有才華,為人溫柔賢慧,親戚鄰居沒有不羨慕的。陶邱也感到心滿意足,壹家人過得十分幸福。

 壹年後,他們養了個兒子,家中更是充滿了樂趣。壹天,妻子對丈夫說:"自從嫁到妳家,這壹年多我從沒回過壹次娘家,我很是想念母親和娘家的人,我們是不是擇個日子,回壹趟娘家,順便也把孩子帶給他們瞧瞧?"

 丈夫想了想,說:"也是,應該去見見嶽母。"

 於是壹家三口人選了個日子,雇了車馬壹路上風塵仆仆到了渤海郡。到了墨臺氏妻子家裏,娘家人見了女兒、女婿和小外孫,都非常高興,殺雞宰羊招待。嶽母丁氏已是70多歲的老婦人,自然行動遲緩,步履蹣跚,滿臉皺紋交錯,說話也不靈巧了。嶽母上前見過女婿便回房休息去了。

 幾天後,陶邱帶著妻子和兒子回家。壹回到家就把妻子休了。

 妻子感到十分詫異,便問丈夫:"不知我有什麽過錯,夫君要休我回家。"

 丈夫陶邱說:"前幾天到妳家去,見了妳母親真叫我傷心,她年齡老了,滿臉老氣橫秋,德行禮節都不講了,已不能與過去相比。我擔心妳老了以後也會變成這副模樣,倒不如現在就把妳休了。再也沒有別的原因了。"

 妻子聽了,哭笑不得。後來,親戚和鄰居知道了這件事,都罵陶邱愚蠢至極。

 寓言啟示:這位丈夫實在是庸人自擾,為擔心遙遠的將來而放棄現實中的美好,這不是太愚蠢了嗎?

  寓言故事中的成語:越人造車

 越國沒有車,越國的人也壹直都不懂得該如何造車。越人很希望學會造車的技術,好將車用在戰場上,增強本國的軍事力量。

 有壹次,壹個越人到晉國去遊玩。野外空氣新鮮、風景美麗,他壹路走壹路看,不知不覺到了晉國和楚國交界的`郊野。

 忽然,不遠處的壹件東西將他的視線吸引過去。“咦,這不是壹輛車嗎?”這個越人馬上聯想起在晉國見到過的車。這東西確實是輛車,不過毀壞得很厲害,所以才被人棄置在這裏,這車的輻條已經腐朽,輪子毀壞,輗(ni)也折斷了,車轅也毀了,上上下下沒有壹處完好的地方。

 但這個越人對車本來看得不真切,又壹心想為沒有車的家鄉立壹大功,就想辦法把破車運了回去。

 回到越國,這個越人便到處誇耀:“去我家看車吧,我弄到壹輛車,是壹輛真正的車呢,可棒了,我好不容易才搞到的呢!”於是,到他家去看車的人絡繹不絕,大家都想壹睹為快。幾乎每壹個人都聽信了這個越人的炫耀之詞,紛紛議論著說:“原來車就是這個樣子的啊!”“看上去怕不能用吧,是不是損壞過呢?”“妳不信先生的話嗎?車壹定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對,我看也是。”這樣,越人造起車來都摹仿這個車的形狀。

 後來,晉國和楚國的人見到越人造的車,都笑得直不起腰來,譏諷說:“越人實在太笨拙了,竟然將車都造成破車,哪裏能用呢?”可是越人根本不理會晉人和楚人的譏諷,還是我行我素,造出了壹輛輛的破車。

 終於有壹天,戰爭爆發了,敵人大兵壓境,就要侵入越國領土了。

 越人壹點也不驚慌,從容應戰,他們都覺得現在有車了,再沒什麽可怕的,越人駕著破車向敵軍沖過去,才沖了沒多遠,破車就散了架,在地上滾得七零八落,越國士兵也紛紛從車上跌落下來。敵軍趁亂殺將過來,把越人的陣形沖得亂七八糟,越人抵擋不住,死的死,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兵敗如山倒。可是直到最後,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是敗在了車上。

 寓意:向別人學習當然是對的,但是應該有所選擇,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要是連糟粕也壹並納入懷中,就會栽跟頭了。

  寓言故事中的成語:愚人食鹽

 從前,有壹個愚不可及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熱情地款待他,請他吃飯。可是他嘗了幾樣菜肴以後,都覺得味道太淡,不好吃,難以下咽。

 主人聞過即改,立刻在菜裏加上壹些鹽,請他再嘗。果然,這些菜加了鹽之後,味道十分鮮美,頓使他的食欲大增。為此,愚人在私下裏暗自琢磨:“這些菜在沒放鹽時,淡而無味;後來只是因為加了壹點點鹽,就變得這麽可口耐嚼。如果我能多吃些鹽,那味道不就會更好了嗎?”

 於是,這個愚蠢的人在回到家裏以後,就什麽東西也不吃,壹天到晚總是空著肚子拼命地吃鹽。這樣壹來,他不僅沒能吃出鮮美的味道,反而把正常的味口也吃敗壞了。美味的鹽最終竟成了他的禍害。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幹任何事情都要有壹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壹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壹步,就變成了謬誤。

  寓言故事中的成語:東坡畫扇

 蘇東坡很有同情心。他在杭州作官時,有壹次壹位綾絹商人告壹個制扇匠人欠他兩萬綾絹錢不還。匠人說:“前不久他父親死了,花了壹筆錢。今年杭州連日陰雨,天氣寒冷,沒有人買扇子,我壹時拿不出錢來還帳。”蘇軾想了半天,讓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來,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筆,在扇面上題字、作畫,然後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賣。匠人剛出衙門,扇子就被搶購壹空,每把壹千錢,正好夠還帳的。

 四十五歲時蘇東坡在監獄被關了壹百天,幸好皇帝特赦才被放出。後來他在壹片雜記中說:“我從小就不喜歡殺生,可是也沒有完全斷絕過。近年來開始不殺豬羊了,可是生性喜歡吃蟹蛤,免不了有時要殺。去年得罪被關進監獄,開始以為不能脫身了,不想後來獲得幸免,於是從此不再殺壹物。有時買來蟹蛤,都放進江中。雖然知道蛤在江裏活不了,可也許有個萬壹吧。即使活不了,也比在鍋裏受煎熬要好得多。我並沒有什麽別的想法,只是因為自己也經歷過了患難,和在廚房中的雞鴨沒有區別,不想再因為口腹之故,使生命受到這無窮無盡的恐懼。只是恨自己不能忘記美味,有時買死的蟹蛤來吃。”

 “東坡畫扇”比喻關心百姓疾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