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寫照。
這數不勝數的龍成語,就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喜龍愛龍的例證。用“龍駒鳳雛”來比喻英俊秀穎的少年,用“鳳表龍姿”來形容高高在上的雍容華貴;用“龍騰虎躍”形容有所作為,用“生龍活虎”彰顯人的活力。
今年,相信會有很多的龍寶寶相繼出生,人愛屬龍沒錯,其實就連成語也愛屬龍。這數不勝數的龍成語,就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喜龍愛龍的例證。
龍鳳組合多指頂尖人物
“龍”本有神性,成為皇帝的象征之後又越發尊貴,所以龍在中華民族之中,壹直都是受崇拜的神物。於是,成語中的“龍”也多有受人崇敬和褒揚的喻義,而此時龍的身邊又多有“鳳”的相伴。
在傳統文化中,龍鳳體現的是皇權,成語中也能找到出處。“鳳子龍孫”,“龍雛鳳種”曾用來代表帝王後裔,“龍樓鳳闕”、“龍樓鳳池”到現在也被用來形容帝王宮闕,“攀龍附鳳”或“讬鳳攀龍”也是指巴結權貴、自擡身價。
除此之外,更多以龍鳳為主人公的成語往往與皇權無關,而是代表有才,而且不是壹般的有才,有的是“龍鳳之才”。比如,說壹個人“長得有才”,可以說他“龍眉鳳目”、“鳳表龍姿”,說壹個人說得壹嘴好話,寫得壹手好文章,可以說他“龍雕鳳咀”、“龍飛鳳舞”;甚至有才的人,身邊的壹切都非同凡響,用的是“鳳毛龍甲”,吃的是“龍肝鳳髓”,聽的是“鳳簫龍管”,騎的是“鳳臆龍鬐”。有才之人好不容易長大了,出落成才華出眾的“龍躍鳳鳴”,若奮發有為則是理所當然的“鳳翥龍驤”,若不幸懷才不遇則叫暫時的“龍蟠鳳逸”。到了壹定的年齡,結個婚都必須是“龍鳳呈祥”,然後再生個娃,想都不用想,肯定也是“龍駒鳳雛”。
龍虎搭配氣勢威猛
除了鳳之外,龍還有壹個鐵哥們兒,那就是虎。在眾多的成語中,也可以看出兩人的交情非同壹般。在壹些龍虎配的成語中,基本都是龍虎對應,內容對仗的,而且,似乎也沒有先後大小之別,甚至還可以兩字兩字的前後互換。或許,龍這種神話中威猛神武的靈物,必須找壹個現實中同樣威震壹方的猛獸相提並論,方能顯出震懾人心的氣勢。
“龍騰虎躍”、“龍吟虎嘯”、“龍威虎震”、“龍驤虎視”、“龍行虎步”、“龍精虎猛”,真是無壹不霸氣外露,威風凜凜;而龍虎相配,也不壹定都是指誇張的氣勢,還可以用來比喻非凡的才幹,說壹個地方常出領袖,才人輩出,也是“藏龍臥虎”,“龍幡虎纛”之下,都是能征善戰的龍虎英雄。而且,這些“人中龍虎”也不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虎略龍韜”可決勝於千裏之外,李白這樣能“繡虎雕龍”的“酒虎詩龍”也能有作品傳世無數。
當然,若能“伏虎降龍”,讓兩者為妳服務那更是厲害了,除了帝王之都,還真沒有哪個地方可以大聲宣稱己處是“虎踞龍盤”,如果沒有“擒龍縛虎”的膽量,也鮮有人敢闖入兇多吉少的“虎穴龍潭”。
龍馬精神是民族象征
龍還有壹個搭檔,那就是馬。龍年拜年無人不用“龍馬精神”,龍和馬壹個變化莫測,壹個歡騰跳躍,相伴左右,定能生機勃勃,生生不息。
而更有壹說,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載:“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 ”龍馬負圖出於孟津黃河古渡,伏羲在這裏降服龍馬,依其背負的圖紋畫出河圖八卦,創立了最早的文字符號,結束了混沌蒙昧,開啟了華夏文明。而被降服的龍馬身高八尺五寸,偉岸無比,骨骼生有翅翼,翼的邊緣有壹圈彩色的鬢毛,常常引頸長嘯,聲音豪邁動聽。它其實是黃河的精靈,也是炎黃子孫的化身。
自此,龍馬精神也就成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崇尚的奮鬥不止、自強不息、勇於開拓的民族精神,這也是龍精神的壹部分。
當然,經歷了七八千年的漫長時光,龍凝結、寄托著各個時代、億萬中國人的智慧和理想,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文化標誌和情感紐帶。龍的精神除了開拓奮進的龍馬精神之外,還有更多的寓意,也包含著更多中華民族的心理認同。
團結融和是龍精神的重要組成。龍有九似,是對多種動物和天象經過多元融合而產生的神物,正是因為有容乃大、海納百川,才有了龍。
中國的龍,更是征瑞兆禍的象征。龍能給我們帶來綿延多多的幸福和好運,龍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類的精神。
自然和諧也是龍精神之所在。古人雖不懂科學,但卻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們對身外眾生皆有畏懼,所以創造出通天神獸——龍,所以龍的精神也代表著天人合壹,自然和諧的精神。
龍的“朋友”啥樣兒都有
除了鳳和虎這兩個長期的搭檔,龍也好交其他朋友。龍的身邊,我們也總是能看到豹、獅子和麒麟壹類的狠角色。“龍眉豹頸”、“龍鳴獅吼”、“龍驤麟振”、“龍肝豹胎”,這些朋友本質上跟虎和鳳差不多,可以認為是兩者的替補,作為替身演員出現。
當然,龍也有交友不慎的時候,比如遇上了它的近親——蛇。“龍鬼蛇神”中,龍雖然替牛出場,但是壹出場立刻就變了味,不再是形容各色人等,而是用來比喻奇詭怪僻;“龍屈蛇伸”,比喻君子受屈而小人得誌,“龍蛇混雜”比喻好人和壞人或能人和庸人混在壹起,“龍頭蛇尾”比喻開頭盛大,結尾衰減,不過雖然和蛇在壹起的成語有了貶義,但是定睛壹看,龍在裏面依舊是正面角色。甚至當龍碰上了豬,“龍首豕足”用來代替牛頭不對馬嘴,撞見了狗,“土龍芻狗”指有人徒有虛名,遇上了魚,“魚質龍文”形容徒有其表或者以次充好,龍的形象本身也並不是太負面。都是怪其他小動物帶壞了龍,或者龍的出現就是為了證明他們的不好,當然這麽說也不太全面,龍和蛇在壹起也曾經美好過,比如“筆走龍蛇”、“龍蛇飛動”、“龍蛇起陸”等成語也都是不錯的意思。
龍和其他朋友在壹起時容易“近墨者黑”,其實,幾條龍在壹起也容易出事兒。兩條龍還好,可以“二龍戲珠”,多了就懸了,可能“群龍無首”、“龍多乃旱”,打起架來甚至還“龍血玄黃”。
另外,龍的壹生也不壹定風平浪靜,混好了“飛龍在天”,混不好也會科場落地“龍門點額”,混得太好還容易“亢龍有悔”、“神龍失勢”,壹旦有了賭癮算是染上了“舟龍之癖”,不鍛煉身體年紀大了也會“老態龍鐘”,“神龍見首不見尾”雖然瀟灑,但是也不是沒可能被“大水沖了龍王廟”,發現天下那麽多自己的粉絲,說不好有很多只是“葉公好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