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成語故事與它相對的人物

成語故事與它相對的人物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負荊請罪(廉頗)、紙上談兵(趙括)、壹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壹、完璧歸趙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裏。叫壹個手下人打扮成壹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麽樣,他壹點也沒有考慮。

後來秦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說:“和氏璧已被我派人送回趙國,您先把十五座城交給趙國,不然休想得到和氏璧。”秦王想攻打趙國,但又沒有什麽好處,想挾持藺相如,但又想藺相如機智勇敢,不怕死,於是無奈地放了他回趙國。

二、毛遂自薦

戰國時,秦軍在長平壹線,大勝趙軍。後趙先割地議和,秦退兵後,趙又反悔不將城池交付秦,秦王大怒,使王陵領兵攻打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挑選20個文武全才壹起去。經過挑選,最後還缺壹個人。

門下有壹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客二十人壹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現在還少壹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

平原君說:“先生來到趙勝門下幾年了?”毛遂說:“三年了。”平原君說:“賢能的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現在,處在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妳沒有稱道,趙勝也沒聽到贊語,這是因為沒有先生什麽才能的緣故。

所以先生不能壹道前往,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就會錐子那樣,整個鋒芒都會露出來,不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於與毛遂壹道前往。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壹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

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下!我和妳主人說話,妳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

楚王見毛遂那麽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

毛遂的壹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壹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三、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與澠池會盟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回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

四、壹鼓作氣

魯莊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莊公召見他。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妳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他進宮去見莊公。

曹劌問莊公:“您憑什麽跟齊國打仗?”莊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占有,壹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

莊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壹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接著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壹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壹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壹起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壹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莊公剛上戰場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鼓三次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

結果,齊軍大敗。莊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然後又登上車,手扶車前橫木觀望齊軍的隊形。仔細觀察壹番後,他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莊公命令軍隊追擊齊軍。

最終,魯國的軍隊戰勝了齊軍,魯莊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壹次擂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會減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已經枯竭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他們。

五、千金買骨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內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占了燕國的部分領土。

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後,他消除了內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並沒有多少人投奔他。於是,燕昭王就去向壹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壹個故事說:從前有壹位國君,願意用千金買壹匹千裏馬。可是3年過去了,千裏馬也沒有買到。這位國君手下有壹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裏馬,國君同意了。

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壹匹良馬。可是,等他趕到這壹家時,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

買馬骨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並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壹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很多匹千裏馬。

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裏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妳是真心求賢。妳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妳。”

燕昭王認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厚的俸祿。並讓他修築了“黃金臺”,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消息傳出去不久,就有壹些有才幹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願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盛起來,終於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占領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