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酈道元 《三峽》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孔子 《論語·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魏學洢 《核舟記》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4、杜甫 《石壕吏》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1和2是虛數
3和4是確切的數
老子說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舉所佩玉玨以示之者三
太多了。想不起來了。
2. 必修三文言文古文五人墓碑記(1)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2),激於義而死焉者也。
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3),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4);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5)。嗚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6),其為時止十有壹月耳。
夫十有壹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誌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獨五人之皦皦(7),何也?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8)。吾社之行為士先者(9),為之聲義(10),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
緹騎按劍而前(11),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12),抶而仆之(13)。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14)毛壹鷺,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15),則噪而相逐(16)。
中丞匿於混藩以免(17)。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18),曰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19)。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20),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頭而函之(21),卒與屍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嗟乎!大閹之亂(22),縉紳而能不易其誌者(23),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24),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25)?且矯詔紛出(26),鉤黨之捕遍於天下(27),卒以吾郡之發憤壹擊,不敢復有株治(28);大閹亦逡巡畏義(29),非常之謀難於猝發(30),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31),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壹旦抵罪(32),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而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33),其辱人賤行(34),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於朝廷(35),贈謚褒美(36),顯榮於身後;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37),列其姓名於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38)。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牖之下(39),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40),安能屈豪傑之流(41),扼腕墓道(42),發其誌士之悲哉?故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43),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44)。 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45),太史文起文公(46)、孟長姚公也(47)。
(1)本文作於明崇禎元年(1628)。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專權,網羅遍天下,以殘暴手段鎮壓東林黨人。
天啟七年(1627),派人到蘇州逮捕曾任吏部主事、文選員外郎的周順昌,激起蘇州市民的義憤,爆發了反抗宦官統治的鬥爭。本文是為這次鬥爭中被閹黨殺害的五位義士而寫的碑文。
文章議論隨敘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盡致,題外有情,題外有旨,開人心胸。 (2)蓼(liǎo了)洲周公:周順昌,字景文,號蓼洲,吳縣(今蘇州)人。
萬歷年間進士,曾官福州推官、吏部主事、文選員外郎等職,因不滿朝政,辭職歸家。東林黨人魏大中被逮,途經吳縣時,周順昌不避株連,曾招待過他。
後周順昌被捕遇害。崇禎年間,謚忠介。
(3)郡:指吳郡,即今蘇州市。當道:執掌政權的人。
(4)除魏閹廢祠之址:謂清除魏忠賢生祠的舊址。除,修治,修整。
魏閹,對魏忠賢的貶稱。魏忠賢專權時,其黨羽在各地為他建立生祠,事敗後,這些祠堂均被廢棄。
(5)旌(jīng經):表揚。 (6)去:距離。
墓:用作動詞,即修墓。 (7)皦(jiǎo狡)皦:同“皎皎”,光潔,明亮。
這裏指顯赫。 (8)丁卯三月之望:天啟七年(1627)農歷三月十五日。
(9)吾社:指復社。行為士先者:行為能夠成為士人表率的人。
(10)聲義:伸張正義。 (11)緹騎(tíjì提寄):穿桔紅色衣服的朝廷護衛馬隊。
明清逮治犯人也用緹騎,故後世用以稱呼捕役。 (12)堪:忍受。
(13)抶(chì)而仆之:謂將其打倒在地。抶,擊。
仆,使仆倒。 (14)“是時”句:這時做蘇州巡撫的人是魏忠賢的黨羽。
按,即毛壹鷺。大中丞,官職名。
撫吳,做吳地的巡撫。魏之私人,魏忠賢的黨徒。
(15)其:指毛壹鷺。呵:呵叱。
(16)噪而相逐:大聲吵嚷著追逐。 (17)匿於混(hùn混)藩:藏在廁所。
混,廁所。藩,籬、墻。
(18)按誅:追究案情判定死罪。按,審查。
(19)傫(lěi壘)然:聚集的樣子。 (20)詈(lì立):罵。
(21)脰(dòu豆):頸項,頭顱。函:匣子。
意為把頭顱裝在木匣裏。 (22)大閹:指魏忠賢。
(23)縉紳:古代稱做官的人為縉紳。 (24)編伍:民間。
明代戶口編制以五戶為壹“伍”。 (25)曷:同“何”。
(26)矯詔:偽托皇帝的命令。 (27)鉤黨之捕:這裏指搜捕東林黨人。
鉤黨,相互牽引鉤連為同黨。 (28)株治:株連治罪。
(29)逡(qūn群)巡:有所顧忌而徘徊。 (30)“非常”二句:非常之謀,指篡奪帝位的陰謀。
猝(cù促)發,突然發動。 (31)聖人:指崇禎皇帝朱由檢。
投繯(huán環)道路:天啟七年,崇禎即位,將魏忠賢放逐到鳳陽去守陵,不久又派人去逮捕他。他得知消息後,畏罪吊死在路上。
投繯,上吊。 (32)抵罪:犯罪應受懲治。
(33)“而又有”二句:還有剃發為僧,閉門索居,假裝瘋顛而不知下落的。 (34)辱人賤行:可恥的人格。
3. 求文言文中的而.其.以三字的所有意義和用法壹.而 (壹)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壹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
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
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妳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妳"。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誌》)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壹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壹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禦(《柳毅傳》) 二..以 (壹)介詞 1.表示工具。
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 2.表示憑借。
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誌》)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
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趙王豈以壹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壹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余船以次俱進。
(《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壹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
(《夢遊天姥吟留別》)三.其⑴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系,相當於“他、她、它(們)的。”例:①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益。”
(其:他的。)②恐前後受其敵。
(其:它們的。)③其夫囈語。
(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
(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他們的。)
⑥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壹樣的妝飾。(他:她們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壹貧,其壹富。
②於亂石間擇其壹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壹二。
⑶活用作第壹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
例:①並自為其名。②舍其文軒。
③既其出。(其:我們)④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⑤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其:我的)⑥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⑦不敢以其富貴驕士。⑧遂前其足。
⑨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⑩亦各言其誌也! ⑷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
例:①妻跪問其故。?②念悲其遠也。
(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其:他們)④望請其。
4. 蒲松齡寫的《狼其則》(其三)這篇古文意思是什麽壹屠暮行,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顧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縛之以歸。
非屠,烏能作此謀也!
三事皆出於屠;則屠人之殘,殺狼亦可用也。
第三則翻譯:
有壹個屠夫,晚間走在路上,被狼緊緊地追趕著。路旁有個農民留下的地窩棚,他就跑進去藏在裏面。惡狼從苫房的草簾中伸進壹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讓它抽出去。但是沒有辦法可以殺死它。只有壹把不到壹寸長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豬的方法往裏吹氣。極力吹了壹會兒,覺得狼不怎麽動彈了,才用帶子紮上了吹氣口。出去壹看,只見狼渾身膨脹,活像壹頭牛。四條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彎兒,張著大嘴無法閉上,就把它背回去了。不是屠夫,誰有這個辦法呢?
5. 初中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子貢問曰:"有壹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 酈道元《三峽》原文: 江水又東徑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
郭仲產雲:按《地理誌》“巫山在縣西南”,而今縣東有巫山,將郡縣居治無恒故也。 江水歷峽,東徑新崩灘。
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余裏,湧起數十丈。
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簟,或方如屋,若此者甚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其頹巖所余,此之諸嶺,尚為竦桀。
其下十余裏,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
神孟塗所處。《山海經》雲:“夏後啟之臣孟塗。
是司神於巴。巴人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執之,是請生居山上。
在丹山西。”郭景純雲“丹山在丹陽,屬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
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陽,精魂為草,實為靈芝。
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早視之,果如其言”。
故為立廟,號曰“朝雲”焉。其首尾間,百六十裏,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巘(寫作“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3 愛蓮說 (北宋)周敦頤 (yí)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4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5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6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fa,二聲)我,公將戰.曹劌( guì )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yan,壹聲)?”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fu,二聲)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
可以壹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公將鼓之。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7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麗。
朝(zhāo)服衣冠,窺(kuī)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今齊地方千裏,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6. 文言文《狼三則》其三謝謝了,大神幫忙啊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壹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隨屠尾行數裏。
屠懼,示之以刃,少卻;及走,又從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懸諸樹而早取之。
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 以空擔。狼乃止。
屠歸。昧爽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
逡巡近視,則死 狼也。仰首細審,見狼口中含肉,鉤刺狼腭,如魚吞餌。
時狼皮價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緣木求魚,狼則罹之,是可笑也! 文章是以狼為主來敘事的,並從狼自取滅亡的角度來歸結故事的主旨的。
狼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壹直處於主導地位,開始是不停地追,伺機吃掉屠戶;屠戶背倚積薪後,又是狼主動“誘敵”進攻。而屠戶則壹直處於被動地位,迫不得已進行自衛,奮起殺死兩狼。
因此,在這個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戶是次要人物。這個故事也表現了屠戶的機智勇敢和鬥爭精神,但決非故事主旨所在。
我建議妳以後自己到網上查,這樣會更省時間 效率就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