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不自醫是由於醫者對疾病、醫理、藥理都比較明白,給人醫病時能根據病情客觀進行辨證論治,處方用藥以病而立,多無顧忌,所以常常顯效。而給自己或者家人醫病時,往往聯想較多、顧慮較多,擔心某藥熱、某藥寒、某藥有害、某藥有毒,如此掂量來掂量去,下不了決心。
成語醫不自醫:
是指醫生能給別人治病,但不能醫治自己的病。
出自:明·李夢陽《梅山先生墓誌銘》:“孫時有綿疾,吾醫之立愈。諺曰:‘醫不自醫。’誠自醫之,黃岐扁佗至今何可也。”
姓孫的醫版生久病,我可以立刻醫好嗎?俗話說:‘醫生不能自醫。’是從醫生的,黃岐扁華佗到現在怎麽了。
擴展資料:
醫務人員過勞成常態,改變“醫者不自醫”狀態:
優化環境更要完善機制。
醫生疲於奔命,必然影響患者的醫療質量和安全。在采訪中,許多業內外人士、普通患者對記者表示:希望醫生心情舒展身體健康,所得與付出匹配,然後心平氣和、盡職盡責對待病人。
“當初學醫,就做好了奉獻的準備,醫務人員、特別是三級醫院有醫、教、研的任務,累是必然也是必需的。”陳勤奮說,“關鍵是自己的付出能被社會認可,獲得應有的待遇和尊重。”
優化執業環境,靠醫患互相理解,更靠改革完善機制。多位臨床壹線醫療管理者表示:必須合理分配醫療資源、特別是加強培養、增加編制,緩解人員緊缺的突出矛盾,健全、均衡醫療服務體系,為醫生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
人民網-醫務人員過勞成常態 如何改變“醫者不自醫”狀態
百度百科-醫不自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