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愚公移山、守株待兔、負荊請罪、大禹治水
“望梅止渴”的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壹路行軍,走得非常辛苦。時值盛夏,太陽火辣辣地掛在空中,散發著巨大的熱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軍隊已經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這壹路上又都是荒山禿嶺,沒有人煙,方圓數十裏都沒有水源。將士們想盡了辦法,始終都弄不到壹滴水喝。頭頂烈日,戰士們壹個個被曬得頭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幹舌燥,感覺喉嚨裏好像著了火,許多人的嘴唇都幹裂得不成樣子,鮮血直淌。每走幾裏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體強壯的士兵,也漸漸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這樣的情景,心裏非常焦急。他策馬奔向旁邊壹個山崗,在山崗上極目遠眺,想找個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發現,龜裂的土地壹望無際,幹旱的地區大得很。再回頭看看士兵,壹個個東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難得再走多遠了。?
曹操是個聰明的人,他在心裏盤算道:這壹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這麽耗下去,不但會貽誤戰機,還會有不少的人馬要損失在這裏,想個什麽辦法來鼓舞士氣,激勵大家走出幹旱地帶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靈機壹動,腦子裏蹦出個好點子。他就在山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聲喊道:“前面不遠的地方有壹大片梅林,結滿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堅持壹下,走到那裏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戰士們聽了曹操的話,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壹樣,口裏頓時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來,鼓足力氣加緊向前趕去。就這樣,曹操終於率領軍隊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們對梅子酸味的條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幹渴的困難。可見人們在遇到困難時,不要壹味畏懼不前,應該時時用對成功的渴望來激勵自己,就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戰勝困難,到達成功的彼岸。
“愚公移山”的故事
古代,大軹國國王侍衛愚公性情耿直剛烈,得罪了大臣智叟。愚公遭陷害,全家被貶回故鄉。愚公面對家門前的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苦於祖輩飽受封閉、貧窮之苦,動員和帶領全家想挖平險峻的大山,造福子孫後代。山中的妖魔做法,使愚公長子不幸喪命,這些都沒有動搖愚公的雄心。最終愚公的執著影響了村民,也感動了玉皇大帝,命令兩個大力神將壹山背到朔方東部,將壹山背到雍州南部,以保三界和諧。愚公了卻心願,安詳而逝。村民懷念他的功德,為他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從此,愚公壯舉名揚千古,愚公精神流芳百世。
“守株待兔”的故事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裏翻土。突然,他看見有壹只野兔從旁邊的草叢裏慌慌張張地竄出來,壹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壹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壹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壹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壹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麽多便宜事啊。農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因為沒能再次得到兔子,農民自己淪為了宋國的笑柄。
“負荊請罪”的故事
戰國時,趙國有壹個足智多謀的上大夫藺相如,還有壹個英勇善戰的大將軍廉頗。有壹年,秦王邀請趙王到澠池相會。酒宴上,秦王請趙王彈瑟。趙王彈了壹曲。
作陪的藺相如心想,必須為趙王爭回面子,於是捧起壹個缸,走到秦王面前說:“大王擅長秦樂,請大王壹擊,以相娛樂。”在藺相如的強逼下,秦王勉強在缸上擊了壹下。秦國的大臣氣得大叫:“請趙國割讓出十五座城作為向秦王的獻禮!”藺相如也高喊:“請秦國把首都鹹陽作為向趙王的獻禮!”秦國始終沒能占到半點便宜。事後,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大夫。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人說:“我出生入死,立了許多戰功,而藺相如只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官居我之上。倘若給我遇見,我壹定要當面羞辱他。”藺相如聽說以後處處忍讓,上朝的日子故意裝病在家,以免與廉頗引起爭執。
有壹天,藺相如出門,遠遠看見廉頗的馬車迎面駛來,他吩咐仆人把車子調轉方向,避開廉頗。身邊的人都說他太膽小了,藺相如壹笑,問大家:“妳們看廉將軍與秦王哪個厲害?”大家異口同聲地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啦。”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國當眾呵斥秦王,又怎會偏偏怕廉將軍呢?只是我想到,強秦不敢侵趙,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我們兩人要是爭鬥起來,敵人就要來鉆空子。我不能忘掉國家的安危啊!”
這些話傳到廉頗的耳朵裏,廉頗很慚愧,於是光著脊背,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大禹治水”的故事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征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壹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