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蠟燭、春蠶:
語出李商隱《無題》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原意是指相戀的人之間強烈的思念和眷戀,現在常用來比喻老師的奉獻精神。
2、春雨:
語出杜甫《春夜喜雨》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來比喻老師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來影響學生,教書育人。
3、園丁:
主要指老師對學生的培養和塑造,像園丁培育花草。
4、此外還有黑暗中的明燈、海上的燈塔、啟明星等:
主要比喻老師的指導力量和感召作用。
擴展資料:
中國詩學壹向重視“意”與“象”的關系,亦即“情”與“景”的關系,“心”與“物”的關系,“神”與“形”的關系。這方面的論述很多。
如劉勰指出,詩的構思在於“神與物遊”;謝榛說“景乃詩之媒”;王夫之說“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妙。”
直至王國維所謂“壹切景語皆情語也”。移情於景,存心於物,凝神於形,寓意於象,實際上只是中國傳統詩學關於詩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有時,詩中所詠嘆的社會事物,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所描繪的生活場景,所鋪陳的社會生活情節和史實,也是用來寄托情思的,這便也是意象。即相對於物象的事象,相對於自然意象的社會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