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四字成語故事經典五篇

四字成語故事經典五篇

#嬰幼兒# 導語成語壹般用四個字,這與漢語本身句法結構和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關系。下面是 分享的四字成語故事經典五篇。歡迎閱讀參考!

1.四字成語故事經典

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壹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壹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麽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壹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壹只兔子,不偏不倚,壹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壹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壹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2.四字成語故事經典

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壹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壹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麽學什麽,學壹樣丟壹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壹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麽模樣。邯鄲學步

 家裏的人勸他改壹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壹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壹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壹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麽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壹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壹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3.四字成語故事經典

塞翁失馬

 在戰國時期有壹位住在長城壹帶的老人。這位老人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壹天馬群裏忽然有壹匹馬走失了。鄰居們聽到塞翁的馬丟了之後,都來安慰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應該多註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就笑著說:“丟了壹匹馬損失不是很大,沒準還會帶來福氣呢。”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裏覺得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過了沒幾天,丟的馬不僅自動回家,還帶回壹匹駿馬。

 鄰居聽說塞翁的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他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壹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到壹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壹匹好馬,不壹定是什麽福氣,也許惹出什麽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心裏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壹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得意洋洋。

 壹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壹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麽,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麽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基本上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4.四字成語故事經典

自相矛盾

 楚國有壹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壹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壹戳,只要壹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壹個看客上前拿起壹支矛,又拿起壹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這——”圍觀的人先都壹楞,突然爆發出壹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呆了半天,壹句話也說不出來。最後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客有鬻矛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釋義“矛”古代壹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後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後不壹致或互相抵觸。

5.四字成語故事經典

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 世之作。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壹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壹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麽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麽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麽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壹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的意思:不恥:不以為恥辱;下問:降低身份請教別人。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求教。

 現在我們用來形容壹個人謙虛、好學,真誠地向別人提問請教,不恥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