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意思是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壹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壹般的廚工每月換壹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
出自寓言故事《庖丁解牛》選段。
這個寓言故事選自《莊子·內篇·養生主》。它說明世上事物紛繁復雜,只要反復實踐,掌握了它的客觀規律,就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敘議相間,層次分明。
寫宰牛時動作之優美,技術之高超;成功後的誌得意滿等,繪聲繪色,如聞如見,引人入勝。語言生動形象,“目無全牛”、“遊刃有余”、“躊躇滿誌”“切中肯綮”“庖丁解牛”成語,即出自本篇。
擴展資料:
相關成語解析:
庖丁解牛
拼音:[páo dīng jiě niú]?
解釋:庖丁:廚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出自:《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白話文:“廚師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肩膀的依靠,腳所踩,膝蓋的地方土地崎嶇不平,處在,運行自如地響,上刀騞這樣,沒有不合音律。”
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常與“遊刃有余”連用
近義詞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如臂使指
反義詞壹籌莫展、捉襟見肘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庖丁解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