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席地而坐是什麽意思

席地而坐是什麽意思

席地而坐的釋義:泛指在地上坐。

席地而坐,釋義:泛指在地上坐,成語,意為古代人鋪席於地以為坐。成語出處:但禦軍整眾,都無紀律,當食造庖廚,往往席地而坐。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李茂貞因戰功卓著,官運亨通。他恃功自傲,擁重兵幹涉朝政,昭宗皇帝即位後,就出兵討伐他而失敗。後來李茂貞幾次造反未成功,元氣大傷。他的軍士自由散漫慣了,經常是席地而坐,開懷暢飲,大呼小叫,只好自生自滅。

席地而坐,以資何處的“它們”忽的被指揮起來。 魯迅《兩地書》二十七。何時改變了席地而坐的習慣。

現存最古老的家具發現於東周墓中,此時的家具(桌類)已具有後世熟知的榫接結構特征,漢代後坐具相繼出現。但此時還不是日常用具,而是儀典中供尊貴人士坐用。換言之,唐朝以前的席地而坐的“席”,算是當時的坐具了。魏晉南北朝時,西方的椅子、折凳等坐具陸續傳入中國,從此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才由雙腿盤坐在地上而變成坐在椅子上。

歷史沿革:

夏商周時期逐步形成和成熟時期,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孕育期。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來看,商代開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這裏,床雖然僅僅起到道具的作用,但可以推斷,商代已出現了床,而且高度不低,下可容人。西周的統治者還根據席的優劣和裝飾特點規定了嚴格的“五席”制度。五席的質地和特點並無等級貴賤之分。

從大量的出土實物中得知,春秋戰國出現的漆木床、彩繪床等為後來的漢代成為漆家具高峰期奠定了基礎。這床又大又矮,適合人們席地而坐的習慣。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床已很普遍,而且制作水平已相當高。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家具不僅具有使用功能,又兼有欣賞價值和觀賞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