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裏徹外
拼音: chè lǐ chè wài 簡拼: clcw
近義詞: 徹頭徹尾、徹內徹外 ?
解釋: 從裏到外,完完全全 。?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0回:“又叫裁縫與武松徹裏徹外做秋衣"。
城裏城外也是壹部電視劇。
資料擴展:
《城裏城外》電視劇簡介:
《城裏城外》是金英馬影視制作公司出品的壹部農村劇,由李小龍導演,鞏向東、沈航聯合編劇,任程偉?、林永健?、侯繼林、鄭錚等人主演。?
該劇主要以北京城鄉變遷為背景,以普通百姓的尋常生活為切入點,講述了半個多世紀以來北京城裏城外所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的故事。該劇於2006年12月13日在北京四套播出,2008年11月5日登陸江蘇衛視上星播出。
1948年秋,解放大軍路經北京城郊的白清村,為了使炮兵部隊順利通過,臨時修了壹條路。隨軍民工馮大奎的騾子在修路時被砸死,他被部隊安置在太陽村壹座棄置的宅子裏養傷,從此留在了白清村。
鄭漢民是白清村壹帶有名的鐵匠,為人義氣。馮大奎則精於算計,與鄭漢民拜了把兄弟,借助鄭漢民的幫助,在與村裏的綠娥、高大炮等人圍繞宅子展開的爭奪中機關算盡,化解危機,在太陽村站穩了腳跟。
誰也沒想到,就是這條路,引發了路兩邊的人們迥異的生活境況和悲歡離合。壹邊是城裏,吃商品糧,另壹邊則還要繼續種地,做農民。
壹條路,就像壹個界碑,不僅影響到鄭漢民和馮大奎的關系和命運,而且也影響著幾代人的命運。
《城裏城外》用情節劇方式講述從解放初期到1990年兩個家庭、三代人之間恩怨情義的故事,從半個世紀的歷史跨度中,見證了中國農民在中國的社會主義過程中和改革開放的現代化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和所承擔的責任。
也表現了中國農民在這個曲折歷史過程中的掙紮和重生,從而在壹個大背景下塑造了壹群中國農村的“小人物”形象,同時也通過這些形象映射了中國的大歷史。
從某種意義上講,《城裏城外》具有壹種“史詩”式的敘事背景,提供了與描寫中國農民“革命化”過程的《紅旗譜》、《創業史》所不同的對於中國農民命運的描述。
盡管電視劇中的人物塑造的成就和演員扮演的水平並不整齊,制作和場面調度還略顯粗糙,其歷史深度和反思深度都不可能超越“講述故事的年代”的現實制約。
鐵匠出身的鄭漢民似乎是農村中的“工人階級”的“先進形象”,而趕騾子拉車的馮大奎則更像是所謂小農加小販的農村所謂的“落後形象”。
兩個人不僅體現了不同的“政治覺悟”,同樣也體現了不同的道德境界。豐滿的細節、濃郁的北京風味、具有歷史感的時代環境,使我們仿佛重新經歷了壹遭逐漸被我們遺忘的***和國歷史進程。
而電視劇最後的幾代人的恩怨化解也是對正被人們廣泛關註的“新農村”未來的壹種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