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可以組成10個四字成語:
1、含英咀華:比喻讀書吸取其精華。咀,細嚼,引伸為體味。英、華,這裏指精華。語出唐韓愈《進學解》:“沈浸濃郁,含英咀華。”
2、含菁咀華:比喻讀書吸取其精華。同“含英咀華”。語出明張居正《贈吳霽翁督學山東序》:“今世學者,含菁咀華,選詞吐艷,蓋人人能矣。”
3、啜英咀華:比喻品賞、體味詩文的精華。“啜”念chuò。語出唐韓愈《進學解》:“沈浸醲郁,含英咀華。”
4、咀嚼英華:比喻細細體會文章中的精華。咀嚼,用牙齒磨碎食物,比喻反復體會。英華,此指精華。語出唐韓愈《進學解》:“沈浸濃郁,含英咀華。”
5、耐人咀嚼:指耐人尋味。語出清趙翼《甌北詩話·白香山詩壹》:“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6、嚼鐵咀金:指說話斬截。
7、含商咀徵(征):指沈浸於優美的樂曲之中。同“含宮咀徵”。“宮”、“商”、“徵(征)”都是中國古樂中的音階名。語出南朝宋鮑照《代白紵舞歌辭》之壹:“含商咀徵歌露晞,珠履颯沓紈袖飛。”另見於唐溫庭筠《觱篥歌》:“含商咀徵雙幽咽,軟豰疏羅***蕭屑。”
8、含宮咀徵(征):指沈浸於優美的樂曲之中。同“含商咀徵”。“宮”、“商”、“徵”都是中國古樂中的音階名。語出景耀月《長歌行》:“目成造次非相謀,含宮咀徵何悠悠!”
9、咀徵(征)含商:謂講求音律,反復吟詠。語出《周書·王褒庾信傳論》:“東京之朝,茲道(指辭賦之作)愈扇,咀徵含商者成市,而班(班固)、傅(傅毅)、張(張衡)、蔡(蔡邕)為之雄。”
10、龍雕鳳咀:比喻辭藻之美。語出明顧起綸《國雅品·士品四》:“壹日觴於湖上,多多許余《澤秀集》,即席口授千言序之,故不竄壹字,燦然龍雕鳳咀,是捷悟偉人。”
2. 帶有嘴舌的四字成語油嘴滑舌、
貧嘴薄舌、
七嘴八舌、
咂嘴弄舌、
乖嘴蜜舌、
笨嘴拙舌、
有嘴沒舌、
嘴尖舌快、
說嘴說舌、
掉嘴弄舌、
強嘴拗舌、
嘴快舌長、
使嘴使舌、
搖嘴掉舌、
張嘴結舌、
嘴多舌長、
尖嘴薄舌、
釘嘴鐵舌、
貧嘴餓舌、
虛嘴掠舌、
嘴清舌白、
多嘴多舌、
鹹嘴淡舌
3. 帶有含字的四字詞語含垢忍辱、
含血噴人、
含笑九泉、
含明隱跡、
含宮咀徵、
含宮咀征、
含糊其詞、
納汙含垢、
含糊不明、
含冰茹檗、
含苞待放、
含冤受屈、
含沙射影、
匿瑕含垢、
含垢匿瑕、
大含細入、
含糊其辭、
含情脈脈、
含冤莫白、
忍辱含垢、
韜曜含光、
含垢忍汙、
忍辱含羞、
含笑入地、
含冰茹蘗、
忍尤含垢、
含瑕積垢、
風木含悲、
含商咀徵、
含垢包羞
4. 含有“四”字的詞語或者成語壹心壹意、壹分為二、不三不四(三心二意)、四面八方、四通八達、五光十色(五顏六色)、六神無主、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五花八門、半斤八兩、九牛壹毛、九死壹生、九牛二虎之力
(2)十全十美(十萬火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千軍萬馬(千載難逢)、萬紫千紅(萬水千山)
壹目十行 壹心壹意 壹五壹十 壹刀兩斷 壹言為定 壹字千金 壹朝壹夕 壹字之師 壹葉知秋 壹路平安 壹路順風 壹箭雙雕 三心二意 三長兩短 四面八方 四通八達 五顏六色 五湖四海 五光十色 五花八門
五谷豐登 七上八下 九牛壹毛 十全十美 萬眾壹心 成千上萬 萬古流芳 萬紫千紅 五馬分屍 萬人空巷 萬馬奔騰 壹言九鼎 五十步笑百步
1. 絕大多數是表示非確指的,只有極少數是表示確數,如:壹字之師、二豎為虐、三綱五常、三足鼎立、三元及第、三從四德、三皇五帝、三姑六婆、四時八節、四大皆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五體投地、六神無主、七竅生煙、七擒七縱、八仙過海、九鼎大呂、十惡不赦,等等。
2. 有的是表示“多”的意思,以含有“三、五、百、千、萬”的部分成語最有代表性,如接二連三、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九死壹生、百煉成鋼、百孔千瘡、千方百計、千夫所指、千頭萬緒、萬變不離其宗、億萬斯年,等等。
3. 有的是表示“少”的意思,以含有“壹”的部分成語最有代表性,如壹絲壹毫、壹毛不拔、壹點壹滴、壹朝壹夕、壹針壹線、壹知半解、壹鱗半爪、三三兩兩、三言兩語、九牛壹毛,等等。
4. 有的是表示“繁雜、淩亂”的意思,以含有“七、八”的部分成語最具有代表性,如七零八落、橫七豎八、七上八下、亂七八糟、七手八腳、七嘴八舌、七拼八湊、雜七雜八、七折八扣、五花八門、五光十色、千頭萬緒,等等。
5. 有的是表示強調突出,如壹模壹樣、壹絲壹毫、獨壹無二、壹清二楚、壹幹二凈、壹刀兩斷、壹落千丈、五大三粗、九九歸壹、十拿九穩、十全十美、百戰百勝、千真萬確、萬無壹失,等等。
6. 有的明顯地含有貶義,以含有“三、四”的大部分成語最具有代表性,如說三道四、不三不四、低三下四、丟三落四、朝三暮四、推三阻四、顛三倒四、欺三瞞四、調三窩四,等等。這些成語中的數字多少含有壹點“是非好壞”或“這樣、那樣”等意思。
從這類成語的語法結構來看,其中的數字可以充當各種成分:
1. 作主語,如:壹了百了、壹之謂甚、萬無壹失;
2. 作謂語,如:言行不壹、氣象萬千、人壹己百;
3. 作賓語,如:舉壹反三、殺壹儆百、略知壹二;
4. 作定語,如:八面玲瓏、百家爭鳴、萬象更新;
5. 作狀語,如:耳目壹新、勢不兩立、三思而行;
6. 作補語,如:低三下四、推三阻四、行百裏者半九十。
另外,成語中的數字還有壹定的修辭作用,它們可以構成多種修辭格。例如: 1. 摹形;十字街頭、八字打開; 2. 誇張:入木三分,垂涎三尺; 3. 緊縮:三姑六婆、三綱五常; 4. 襯托:千鈞壹發,壹本萬利; 5. 鑲嵌:四平八穩,壹幹二凈; 8. 疊詞:三三兩兩,千千萬萬; 6. 頂真;壹而再再而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7. 同語:壹物降壹物,壹是壹,二是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