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句子理解

句子理解

這個成語來源於《全北齊文.為東魏檄梁文》,但恐楚國亡援,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橫使江、淮士子,荊、楊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霧露之中。

南北朝時,北方的東魏有壹員大將,叫侯景,坐鎮河南,擁有十萬軍隊。因為與大丞相高歡之子高澄不和,在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背叛東魏,投降西魏。高澄派韓軌討伐侯景,侯景擔心與西魏的聯系被切斷,又投降南方的梁朝。

梁朝許多大臣認為侯景反復無常,不能接受他的投降,損害和東魏的友好關系;但是八十四歲的梁武帝卻相信這是統壹國家的預兆,接受侯景投降,封他為河南王。

這年八月,梁武帝派蕭淵明率領軍隊討伐東魏。九月,蕭淵明的軍隊逼近彭城(今江蘇徐州)。十壹月,高澄派高嶽和慕容紹宗率軍救援彭城,派杜弼擔任救援大軍的軍司。慕容紹宗用誘敵之計,引誘蕭淵明深入追擊,然後以伏兵夾擊,活捉蕭淵明,梁軍傷亡逃走的有幾萬人。

大勝之後,軍司杜弼寫了壹篇給梁朝的檄文。文中說:“東魏皇帝和大丞相有心平息戰爭,所以多年和南朝通和。現在侯景生了背逆之心,先投靠西魏,後來又說盡好話投靠梁朝,企圖容身。而梁朝君臣竟然幸災樂禍,忘了道義,連結奸人,斷絕了與鄰邦的友好關系。侯景這樣的卑鄙小人,壹有機會還會興風作浪。怕只怕楚國的猴子逃亡,災禍延及林中樹木,宋國城門失火,連累池中魚兒遭殃,將來會無辜地使長江淮河流域、荊州揚州壹帶的官員百姓遭受戰爭之苦。......”

正如杜弼文中所說的壹樣,第二年八月,侯景發動叛亂,造成 梁朝多年政局動蕩,使人民遭受戰亂的苦難。

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城門著了火,人們用護城河裏的水救火,水幹了,魚受連累而死。(壹說春秋時宋國有個池仲魚,住在城門附近。壹次城門失火,大火蔓延到他的家,池仲魚被燒死。)比喻無辜受連累。

負荊請罪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相如知道後,不願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後,便處處留意,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回避。 有壹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裏避開。相如手下的人便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麽可怕呢?所以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互相攻擊,像老虎壹樣相鬥,結果必定有壹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這番話,使他手下的人極為感動。相如手下的人也學習藺相如的樣子,對廉頗手下的人處處謙讓。 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更覺得自已十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壹根荊杖,請人領到相如家請罪,並沈痛地說;“我是個粗陋淺薄之人,真想不到將軍對我如此寬容。”

藺相如見廉頗態度真誠,便親自解下他背上的荊杖,請他坐下,兩人坦誠暢敘,從此誓同生死,成為至交。

南轅北轍

戰國後期,壹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仆仆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 季梁對安厘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壹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麽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著呢。’我又給他指明,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最會趕車。’這人真是糊塗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帶得特別多,馬夫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越好,也只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 說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壹舉壹動都要取信於天下,方能樹立權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已國家大、兵力強,動不動進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壹樣,只能離成就霸業的目標越來越遠!”

魏安厘王聽了這壹席話,深感季梁給他點明了重要的道理,便決心停止伐趙。

以上史事,形成成語“北轅適楚”,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習慣說作“南轅北轍”,並引申出另壹個成語“背道而馳”,意義和“南轅北轍”相同。

囊瑩映雪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人。他好學不倦,卻因家境窮困,往往沒有錢買油點燈,壹到天黑,就沒法讀書了。

壹個夏天的晚上,他坐在院子裏默書,看見許多螢火蟲壹閃壹閃地在空中飛舞,便捉了幾十只,裝在白夏布縫制的口袋裏,掛在案頭。荷!光亮還不小呢!便打開書本,埋頭學習。。

囊螢苦學的故事是很有名的。宋登春詩:“學書夜囊螢。”李申《寄劉明府》:“三十年前***苦心,囊螢曾寄此煙岑。”杜甫《題鄭十八丈著作故居》:“窮巷悄然車馬絕,案頭幹死讀書螢。”都用的是這個典故。楊弘貞、趙蕃等人,都作過《螢光照字賦》。

和“囊螢”並傳的是“映雪”的故事。

孫康,晉代京兆人。他和車胤壹樣,酷愛學習,常常感到白天的時間不夠用,很想以夜繼日,卻點不起燈。特別是冬季,晝短夜長,讓黑夜的時間浪費掉,實在太可惜。

有壹天夜裏,他壹覺醒來,看見窗戶縫裏透進白光,還以為已經天明了;及至出門壹看,原來是下了大雪,山、水、樹木、屋宇,無壹不銀裝素裹,閃閃發亮。他欣賞了壹會雪景,忽然靈機壹動:映著雪光,不是可以讀書嗎?

從此以後,他每夜都映雪讀書,不覺得天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讀到雞叫。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願做陶器完整保全。比喻寧願保持高尚的氣節死去,而不願屈辱地活著。

這個成語來源於《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公元550年,北朝東魏的孝靜帝被迫將帝位讓給專橫不可壹世的丞相高洋。從此,北齊代替了東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靜帝及其三個兒子,來個斬草除根。

高洋當皇帝第10年6月的壹天,出現了日食。他擔心這是壹個不祥之兆:自己篡奪的皇位快保不住了。於是,把壹個親信召來問道:“西漢末年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為什麽後來光武帝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來?” 那親信說不清這是什麽道理,隨便回答說:“陛下,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為他沒有把劉氏宗室人員斬盡殺絕。”

殘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親信的話,馬上又開了殺戒:把東魏宗室近親44家***700多人全部處死,連嬰兒也無壹幸免。

消息傳開後,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麽時候高洋的屠刀會砍到他們頭上。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壹辦法,是請求高洋準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氣憤地說:“怎麽能用拋棄本宗、改為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願做陶器得保全。我寧願死而保持氣節,不願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話報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並將他處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賜他姓高,並且升了官。

但是,殘酷的屠殺不能挽救北齊搖搖欲墜的政權。三個月後,高洋因病死去。再過18年,北齊王朝也壽終正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