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關於項羽與劉邦我典故有什麽,或者成語

關於項羽與劉邦我典故有什麽,或者成語

成語:破釜沈舟

解釋:比喻下決心不顧壹切地幹到底.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

成語: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解釋:將:統率,指揮.比喻越多越好.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臣多多益善耳.”

成語:楚界漢河

解釋:楚、漢相爭中雙方控制地區之間的地界與河流.後常比喻戰爭的前線.

出處: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六回:“霎時間煙焰沖霄……仿佛槍林彈雨,依稀楚界漢河.”

成語:霸王別姬

解釋:姬: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臺.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成語:四面楚歌

解釋: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解釋: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解釋: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事由於蕭何,敗事也由於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壹個人造成的.

出處:宋·洪邁《容齋續筆·蕭何給韓信》:“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成語:張良借箸

解釋:張良:西漢時劉邦的謀臣.箸:筷子.張良借(劉邦的)筷子為他籌畫指點.比喻出謀劃策.

成語:以壹當十

解釋:當:相當.壹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

出處:《戰國策·齊策壹》:“壹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史記·項羽本紀》:“楚戰士無不壹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成語:先發制人

解釋: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出處:《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成語:沐猴而冠

解釋:〖釋義〗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成語:胯下之辱

解釋:胯下:兩條腿之間.從胯下爬過的恥辱.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壹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成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解釋:比喻用壹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出處: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成語:秋毫無犯

解釋:秋毫:鳥獸秋天新換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後漢書·岑彭傳》:“持軍整齊,秋毫無犯.”

成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解釋: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裏,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成語:江東父老

解釋:〖釋義〗江東:古指長江以南蕪湖以下地區;父老:父兄輩人.泛指家鄉的父兄長輩.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笑曰:‘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壹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和何面目見之?’”

成語:約法三章

解釋: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後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漢書·刑法誌》:“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

成語:匹馬單槍

解釋:原指打仗時壹個人上陣.現比喻行動沒有人幫助.

出處:五代·楚·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求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