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的意思是安定的環境中,也要想到可能產生的危難和禍害。
1、拼音:jū ān sī wēi。
2、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壹年》:《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居安思危”。
3、近義詞:未雨綢繆、防患未然。
4、反義詞:及時行樂、亡羊補牢。
5、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有壹次,宋、齊、晉、衛等十二個諸侯國聯合圍攻鄭國(國都在今鄭州新鄭),弱小的鄭國知道自己兵力不足,於是請晉國做中間人,希望宋、齊等諸侯國能夠取消攻打的念頭。晉國同意後,其他諸侯國因為害怕強大的晉國,並不想得罪晉國,於是紛紛決定退兵,停止了進攻。
成語寓意: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對於個人來說如此,對於壹個國家來說則更是如此。居安思危是壹種超前的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人的壹生當中不可能始終是壹帆風順,總會有曲折與風雨相伴,坎坷與逆境相隨。
所以,面對任何事情,人們都應當做到未雨綢繆,這樣在遇到突發情況時才不至於手忙腳亂。在和平時期,要有居安思危的應變措施,在做好物質準備的同時,思想上還要常守不虞之戒,牢記失戒的教訓,只有做到居安思危,才能有備無患,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