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大器晚成成語故事

大器晚成成語故事

大器晚成成語故事如下:

三國時期,袁紹身邊有壹位門客,名叫崔瑣(yan)。

他從小學習武藝,不過直到二十三歲才開始讀《論》《詩經》等書籍。

崔談為人耿直,很有見識,朝廷的官員們對他十分推崇,連曹操都很敬重他。當時,袁紹手下的士兵非常殘暴,其至挖開墳墓毀棄敵人的屍骨。

於是崔瑣勸說責紹命令士兵不要這樣做,袁紹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就聽取了他的建議,並且封他為騎都尉。

崔瑣後來跟隨曹操的時候,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崔瑣就反對說:“自古以來的規矩都是立長子,怎麽能立小兒子呢?這是不可以的啊!”

曹植雖是崔瑣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祖,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瑣在對人才的識別方面,有著獨到之處。崔瑣有個堂弟名叫崔林,年輕時沒有什麽成就和名望,親戚朋友都瞧不起他。

但是崔瑣卻對這位堂弟相當器重,常常對別人說:“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意思是說,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經過長期的鍛煉,崔林將來壹定會成大器。

後來,崔林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擔任主簿、禦史中永等官職,後來在魏文帝曹不朝中擔任司空被封為安陽鄉侯,成為魏國的重臣。

詞語介紹如下:

1.大器晚成簡介:

大器晚成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經》四十壹章。

該成語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做成器具,後來用來比喻能擔當大事或做出大事業的人成就比較晚;在句中作謂語、賓語、定語。

2.大器晚成出處: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春秋·老子《道德經》四十壹章)。

3.大器晚成寓意:

對於那些努力向成功邁進的人來說,因經歷與機遇的不同,成功的時間往往也不同。年少得誌的人固然不在少數,但也有很多事例告訴我們,年輕時的不得誌與挫折、磨難,並不會影響堅持者的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