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與書法有關的成語故事
入木三分
rùmùsānfēn
[釋義] 本指書法筆力蒼勁有力。後比喻見解透徹;議論深刻。
[語出] 唐·張懷瓘《書斷》:“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正音] 三;不能讀作“shān”。
[辨形] 入;不能寫作“人”。
[近義] 力透紙背 鐵畫銀鉤
[反義] 略見壹斑
[用法] 用作褒義。稱頌別人或評論深刻的用語。壹般作謂語、定語、狀語、補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魯迅的壹些雜文~地揭示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醜惡嘴臉。
[英譯] writteninaforcefulhand
[成語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因為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後人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稱得上冠絕古今,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後代的許多書法家,沒有壹個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範本。現今在他留下來的書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等。
王羲之的字寫得這樣好,固然與他的天資有關系,但最重要的還是由於他的刻苦練習。他為了把字練好,無論休息還是走路、心裏總是想著字體的結構,揣摩著字的架子和氣勢,而且不停地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劃著。所以時間久了,連身上的衣服也劃破了。
他曾經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塘裏洗滌筆硯。時間壹久,整個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據說他很愛鵝,平時常常望著在河裏戲水的鵝發呆,後來竟然從鵝的動作中領悟出運筆的原理,而對他的書法技藝大有助益。
有壹次,他到壹個道觀去玩,看到壹群鵝非常可愛,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裏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作為交換。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於是王羲之給觀裏寫了部《黃庭經》,道士便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
還有壹次,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壹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贊嘆地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貳』 和兒童有關的成語故事
壹見傾心
yījiànqīngxīn
[釋義] 傾心:壹心向往。初次相見便完全被對方吸引住了。
[語出]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主上與將軍風殊類別;壹見傾心;親如宗戚。”
[正音] 見;不能讀作“xiàn”。
[辨形] 傾;不能寫作“頃”。
[近義] 壹見鐘情 壹見如故 壹往情深 兩心相悅
[反義] 壹刀兩斷 三心二意 心不在焉 心灰意冷 無動於衷
[用法] 含褒義。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連動式。
『三』 關於漢字的成語故事誰有
成語資料
成語壹字之師
註音yī zì zhī shī
解釋改正壹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壹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壹字師”或“壹字之師”。
用法作賓語;指改正壹個字的老師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壹字師
押韻詞壹望而知、高山仰之、蒲柳之姿、面如凝脂、遊人如織、單相思、足繭手胝、裝聾作癡、公爾忘私、休戚***之[1]
編輯本段
成語出處
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壹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壹字師。宋·計有功《唐詩紀事》[2]
壹字之師原文
鄭谷在袁州,齊己因攜所為詩往謁焉。有《早梅》詩曰:“前村深雪裏,昨夜開數枝。”谷曰:
“‘數枝’非早也,不若‘壹枝’。則佳齊己矍然不覺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為齊己‘壹字之師’。”
編輯本段
成語故事
其壹
唐朝有個和尚,法號叫作齊己。齊己和尚很喜歡寫詩,寫的也很好,可算是所謂詩僧。他有個好友鄭谷,也是當時的詩人。因為他們都寫詩,自然能談得來。
有壹次,齊己寫了壹首詩,叫《早梅》,其中有這麽兩句:"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過了幾天,鄭谷來串門。齊己和尚對他說:"我寫了壹首詩,妳給我看看怎麽樣?"鄭谷看了半天,說:"寫得好,意境很好,情致也很高。但有壹點,妳寫的是早梅,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早梅就是早開的梅花,壹般不會數枝開,數枝就是開了壹片啦,我覺得應該把數枝改成壹枝。前村深雪裏,昨夜壹枝開,這就顯得這梅花是早開的梅花。"
齊己和尚壹聽,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壹拜,說:"改得好!妳真是我的壹字之師啊。"因為鄭谷只提出壹個字的修改意見,但卻堪稱老師,所以叫壹字之師。
其二
南宋時著名詩人楊萬裏,有壹回在屋裏寫字,其中寫到了晉人幹寶,也就是《搜神記》的作者。楊萬裏不知不覺把"幹"寫成了"於",變成了"於寶"。當時正好有壹名小吏站在楊萬裏身邊,便提醒說:"老爺,好像應該是幹寶。"楊萬裏很驚奇他沒讀過什麽書,怎麽能看出差錯,便問:"是嗎?妳怎麽知道?"小吏便翻開韻書,也就是字典,指著說:"您看,這裏講晉朝有個叫幹寶的。"楊萬裏很欣賞他這種好學精神,稱贊他道:"好。這壹次,妳是我的壹字之師啊。"
其三
唐摭言》記載有這樣壹個故事:大居守李相讀《春秋》時,念錯了壹個字,在旁邊侍候的壹個小吏皺了皺眉頭。李相見了,便問他因何皺眉。小吏含蓄地說:“我的老師教我讀此書時,念錯了壹個字。今天聽您壹念,我才明白應該怎樣讀了。”李相聽後忙說:“不對,我沒有受過老師的指點,如果錯了,壹定是我而不是妳。”說完,就把書遞給小吏向他請教,小吏這才詳細地說明了原委。李相十分感謝小吏的指教,稱他為“壹字師”。聰明的小吏因說話方式的巧妙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四
1935年,著名書畫家王壹亭先生受虞山某氏之托抄寫百花詩。在寫到其中壹首藤花詩時,誤將“茸”字寫成了“葺”字。當時有壹位客居常熟逍遙遊公園的新華藝專畢業生,時才25歲的金塵僧見到了王先生的筆跡後,毅然提筆寫下了壹首名為《戲呈白龍山人王壹亭文》的詩寄給了這位藝壇老前輩。詩是這樣寫的:“丹黃甲乙究瑕疵,自昔曾聞壹字師;那許紫茸成紫葺,先生想未橪吟髭。”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詩時未經思索細辨就信手寫了這個錯字。事隔不久,壹首名為《七律·奉酬塵僧先生》的答謝詩送到了金塵僧的案頭。詩雲:“多君只字摘瘢疣,極目天涯未易求。自省衰年多事僨,頻經塵劫念生浮。搖毫愧向碑三宿,得句疏慳酒壹甌。半偈有緣***佳話,闌幹倚遍海雲瘺。”海雲瘺,正是王壹亭先生書屋之名,這首詩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寫來的,詩中表示了他對這位壹字之師的真摯酬謝。其勤奮好學,勇於改過的謙謙君子之心,躍然紙上。
『肆』 與和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將相和》。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故事介紹: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壹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4)和了字有關的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相關成語: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1、完璧歸趙
讀音: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白話釋義: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璧留給秦國;城邑不給趙國,請讓我把璧完好無缺地帶回趙國。
2、負荊請罪
讀音: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白話釋義:廉頗聽到這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引導到藺相如家的門前請罪。
『伍』 有關 字的成語故事
十字路口、
咬文嚼字、
金字招牌、
字字珠璣、
白紙黑字、
八字沒見壹撇、
字正腔圓、
壹字壹句、
字裏行間、
只字不提、
壹字不落、
壹字連城、
壹字見心、
載酒問字、
八字沒壹撇、
字若塗鴉、
待字閨中、
壹字百金
『陸』 與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亡羊補牢
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 “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麽不幸。
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柒』 和字相關的成語故事
煎情:刻舟求劍、油煎。口蜜腹劍、煎茶、煎心:相煎何急:劍門蜀道、項莊舞劍煎、煎餅、舌劍唇槍擊劍運動、蜜煎成語故事、煎服、劍南詩稿劍橋大學成語故事:煎熬劍
『捌』 和孟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和孟子有關的成語故事如下:
1、孟母三遷 [ mèng mǔ sān qiān ]
故事:
孟子幼年喪父,由母親仇氏扶養成人。孟母對孟子的教育環境及學習歷程非常重視,漢劉向的〔列女傳〕記載孟母曾三遷其居,選擇孟子可以獲得良好潛移默化的生活環境居住。
起初他們住在鄒城馬鞍山下的鳧村,由於附近是墳場,孟子即和鄰近的小孩學習埋死人的遊戲,孟母深感不妥,遷居至廟戶營村,但村內常有市集買賣,孟子又開始玩起買賣講價的遊戲,孟母仍覺不妥,又遷至學校附近(可能在鄒城內),孟子遂開始模仿學生學習禮儀的情形,孟母大悅,欣慰於居得其所。
孟子上學後,曾經貪玩逃學遊蕩,孟母非常生氣,將織布機上正在織的絹布剪斷,告誡孟子半途而廢不會有成就。孟子從此專心向學,遂有了後來發揚儒學的成就。孟母發揮了境教的作用,可謂是母教的成功典範。
2、不言而喻 [ bù yán ér yù ]
故事:
孟子認為君子的自然本性,無論是處於富貴或是窮困之中,都不會改變。因為仁、義、禮、智這些內在的道德早就深植於心,自然流露,而使他面色潤澤,背部充盈,這仁、義、禮、智之道當然也施行到手足四肢。
由於這仁、義、禮、智之道充沛流行於人的手足四肢,因此人們的動靜行止無不中節合宜,因此即使不加說明,旁人也能了解並感受到他的君子風範與所受到的薰陶。後來「不言而喻」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事態明顯,不待說明即可曉悟。
3、左右逢源 [ zuǒ yòu féng yuán ]
故事: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重要思想家,在政治觀上繼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孟子》壹書為弟子輯其所述而成,其中可見他對孔子理念的傳承,並可得見他完整的思想體系。其中〈離婁〉壹篇多論仁政及盡倫希聖之事,典源所從出的這段文字,講述的是為學應有的態度。
孟子以為要追求精到深入的學問,必須用心去體會。若能自得於心,則所學才能深固,應用起知識才能隨心所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後來「左右逢源」這句成語就從這裏演變而出,指學道有得,即可得心應手,取用不竭。後則泛用於比喻辦事得心應手或處事圓融。
4、壹曝十寒 [ yī pù shí hán ]
故事: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後人尊稱他為「亞聖」。當時人們對於齊王管理政事沒什麼成就很不滿意,雖然齊王並未采納孟子的觀點,但他仍幫齊王解釋,說:「不要認為這是因為大王不夠聰明。就算天下最容易生長的生物。
如果讓它在太陽下曝曬壹天,又放在寒冷的地方十天,也沒有辦法存活。我跟大王相處的時間有限,壹旦我離開,那些奸臣小人又來動搖大王的決心,我就算能讓大王萌生壹些向善的念頭,又有什麼用呢?」
5、揠苗助長 [ yà miáo zhù zhǎng ]
故事:
戰國時,大思想家孟子曾經舉宋人揠苗助長的故事來說明,養浩然正氣是必須藉由經常積累正義所產生,而不是偶然行義就可以得到的。要將行正義之事牢記於心,卻不可用不當的手段助長它。他說:宋國有壹位農夫,壹直擔心他的秧苗長不大,就到田裏把所有的苗都拔高壹點。
疲憊地回到家後,告訴家人說:「今天真是累死了,我幫助秧苗長大了。」他的兒子聽了,連忙跑到田裏壹看,那些秧苗都已經枯死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揠苗助長」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使用不當的手段以求速成,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玖』 與和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曲高和寡來:
曲調高深,能跟著唱的源人就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典故出處: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和睦相處:
解釋:彼此和好地相處。
典故出處:左丘明《左傳 成公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