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ěi yī zhāo xī
解釋:匪:不是;伊:文言助詞。不止壹個早晨壹個晚上。
出處:《周書·文帝紀上》:“今若召悅授以內官,臣列旆東轅,匪朝伊夕。”
示例:我有誌,~。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嬰寧》
近義詞:匪朝伊夕
語法:作狀語;指時間長
蒹葭伊人
拼音:jiān jiā yī rén
解釋:蒹葭:初生的蘆葦;伊人:那個人。指壹心尋求思戀而不曾會面的人。
出處:《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示例:奉教忽焉經歲,~,自是朋輩相懷,終以壹水為恨;若不肖於先生,直高山仰止耳。 ★徐世溥《寄侍禦李匡山先生書》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思念親人
秋水伊人
拼音:qiū shuǐ yī rén
解釋:指思念中的那個人。
出處:《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示例:登高望遠,極目蒼涼,正切~之想。
★清·龔萼《雪鴻軒尺牘·答許葭村》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見景思念的人
下車伊始
拼音:xià chē yī shǐ
解釋:伊:文言助詞;始:開始。舊指新官剛到任。現比喻帶著工作任務剛到壹個地方。
出處:《禮記·樂記》:“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
示例:有許多人~,就這也批評,那也指責,這是很不合適的。
近義詞:新官上任、新來乍到、下車之始
反義詞:久居此地
語法:作謂語、狀語;指新官剛到任
伊於胡底
拼音:yī yú hú dǐ
解釋:伊:句首助詞;於:到;胡:何,哪;底:盡頭。到什麽地步為止(對不好的現象表示感嘆)。
出處:《詩經·小雅·小旻》:“我視謀猶,伊於胡底?”
示例:那知這個楊右相,卻壹味大言欺君,全無定亂安邦之策,將來國家禍患,不知~。
★清·禇人獲《隋唐演義》第八十九回
近義詞:不堪設想、伊何底止
語法:作謂語;指對不好的現象表示感嘆
自貽伊戚
拼音:zì yí yī qī
解釋:貽:遺留;伊:此;戚:憂愁,悲哀。比喻自尋煩惱,自招憂患。
出處:《詩經·小雅·小明》:“心之憂矣,自詒伊戚。”
示例:審得甄廷詔誤用藥而死於淫,春花婢醉匯事而死於悔,皆~,無為可抵。 ★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
近義詞:自詒伊戚、自尋煩惱、自貽伊咎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自尋煩惱
匪朝伊夕
拼音:fěi zhāo yī xī
解釋:匪:不是;伊:文言助詞。不止壹個早晨壹個晚上。
出處:《周書·文帝紀上》:“今若召悅授以內官,臣列旆東轅,匪朝伊夕。”
示例:~,不可勝記。 ★唐·李林甫《嵩陽觀紀勝德感應頌》
近義詞:匪伊朝夕
語法:作定語、狀語;指時間長
伊何底止
拼音:yī hé dǐ zhǐ
解釋:不知將弄到什麽地步為止,不堪設想的意思。同“伊於胡底”。
出處:魯迅《〈朝花夕拾〉後記》:“起觀斯世之忍心害理,幾全如陳叔寶之無心肝。長此滔滔,伊何底止?”
近義詞:伊於胡底、不堪設想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對不好的現象表示感嘆
自詒伊戚
拼音:zì yí yī qī
解釋:自尋煩惱;自招災殃。
出處:《詩經·小雅·小明》:“心之憂矣,自詒伊戚。”《左傳·宣公二年》:“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
示例: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壹卷:“昊天寺在幽州,與蕭後接壤境界,倘遼人知之,發兵劫駕,豈非~。”
近義詞:自貽伊戚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自尋煩惱
自貽伊咎
拼音:zì yí yī jiù
解釋:指自己招來過錯。
出處:唐·劉知幾《史通·疑古》:“欲因循故事,坐膺天祿,其事不成,自貽伊咎。”
示例:況杜亞薄知經籍,素懵文辭,李翰雖以辭藻擢第,不以書判擅名,不慎舉人,~。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無名子謗議》
近義詞:自貽伊戚、自詒伊戚、自遺伊戚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自尋煩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