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形容走路不穩的樣子的詞語步履蹣跚
解釋蹣跚:走路壹瘸壹拐的樣子。形容走路腿腳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樣子。
出處唐·皮日休《上真觀》:“天祿行蹣跚。”
跌跌撞撞
解釋形容走路不穩的樣子。
出處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42回:“腳底下不曉得高低,跌跌撞撞,進了右首房間。”
踉踉蹌蹌
解釋踉蹌:走路不穩。走路歪歪斜斜的樣子。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回:“頭重腳輕,對明月眼紅面赤;前合後仰,趁清風東倒西歪。踉踉蹌蹌上山來,似當風之鶴;擺擺搖搖回寺去,如出水之龜。”
顫顫巍巍
解釋形容顫動搖晃。
出處《紅樓夢》第八三回:“賈母扶著小鴉頭,顫顫巍巍站起來,答應道:‘托娘娘洪福,起居尚健。’”
蹣跚學步
解釋小孩學著大人的樣子走路,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比喻做事剛剛開始。形容做事情的過程,循序漸進!
例句這小孩多有趣啊,小小年紀就蹣跚學步的。
磕磕絆絆
解釋本義為走路不穩,總有障礙物阻礙,或腿腳不利落。引申義為辦事不順利,總有由人為或環境帶來的麻煩。
出處到後來兩目如漆,只得磕磕絆絆,勉強下了山坡。——《野叟曝言》
搖搖晃晃
解釋左右搖擺,不穩定。
出處壹個酒鬼喝醉了酒,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
東搖西擺
解釋形容走路不穩。比喻容易動搖、不堅定。
出處毛澤東《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我們的某些同誌卻像壹個小腳女人,東搖西擺地在那裏走路,老是埋怨旁人說:走快了,走快了。”
2.走路不穩的樣子的成語步履蹣跚、跌跌蹌蹌、趔趔趄趄、東歪西倒、顫顫巍巍等。
1、步履蹣跚
解釋:蹣跚:走路壹瘸壹拐的樣子。形容走路腿腳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樣子。
出自:唐·皮日休《上真觀》:“天祿行蹣跚。”、
譯文:天祿走路腿腳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樣子。
2、踉踉蹌蹌
解釋:指走路不穩,跌跌撞撞的樣子。
出自: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回:“頭重腳輕,對明月眼紅面赤;前合後仰,趁清風東倒西歪。踉踉蹌蹌上山來,似當風之鶴;擺擺搖搖回寺去,如出水之龜。”
譯文:
3、趔趔趄趄
解釋:常用來比喻身體歪斜,腳步不穩的樣子。也指走路不穩,喝醉酒的樣子。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4回:兩個人***提著壹桶水,壹手撩著衣裳,趔趔趄趄,潑潑撒撒的。
譯文:兩個人壹起提著壹桶水,壹手摸著衣裳,趔趔猶豫不前,潑潑撒撒的。
4、東歪西倒
解釋:形容身不由己,傾斜不穩。
出自: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九回:“日暮挑燈閑徙倚,郎不歸來留戀誰家裏?及至歸來沈醉矣,東歪西倒難扶起。”
譯文:壹天晚上點燈之間徘徊,妳不回來留戀誰家裏?等到回來沈醉了,東歪西倒難扶起。
5、顫顫巍巍
解釋:意思是顫抖搖晃的樣子;震顫而動作不準確的樣子。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3回:“賈母扶著小丫頭,顫顫巍巍站起來,答應道:‘托娘娘洪福,起居尚健。’
譯文:賈母拄著小丫頭,顫抖搖晃的站起來,他應道:托娘娘大福,起居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