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歷史人物的成語典故

歷史人物的成語典故

1、壹鼓作氣(曹 劌)

壹鼓作氣,讀音:yī gǔ zuò qì,漢語成語;釋義:壹鼓:第壹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壹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壹口氣把工作做完。

相關故事: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莊公召見他。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妳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他進宮去見莊公。

曹劌問莊公:"您憑什麽跟齊國打仗?"莊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占有,壹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壹定要做到誠實可信。"

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接著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壹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壹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壹起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壹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莊公剛上戰場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鼓三次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

結果,齊軍大敗。莊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然後又登上車,手扶車前橫木觀望齊軍的隊形。仔細觀察壹番後,他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莊公命令軍隊追擊齊軍。

最終,魯國的軍隊戰勝了齊軍,魯莊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壹次擂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會減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已經枯竭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他們。

2、壹字之師(鄭 谷)

壹字之師是漢語成語,意思是改正壹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壹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壹字之師。多成語故事。

相關故事:鄭谷住在袁州,於是齊己帶著自己的詩作前去拜見他。詩作中有壹首《早梅》寫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谷看了笑著說:“‘數枝’不能表現出早意來,不如用‘壹枝’好。”

齊己驚訝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壹拜。從此,眾多讀書人就把鄭谷看做齊己的“壹字之師”。

3、壹字千金(呂不韋)

壹字千金,壹個漢語成語,拼音是yī zì qiān jīn,意思是字值壹千金,原指改動壹個字賞賜千金,形容文字價值極高,文辭精彩奇妙。也指書法作品的珍貴。

相關故事: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作了壹筆中外歷史上最大的投機生意。他不惜散盡千金,把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後,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

由壹個商人搖身壹變,成為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成了進退百官的權威,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裏卻很不服氣。

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望太淺,人們可能在私下議論,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但怎樣才能迅速提高呢,他壹時竟想不出什麽好辦法來。呂不韋為這件事大傷腦筋,召集門客進行商議。

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名聲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麽不能寫部書,既能揚名當世,又能垂範後代呢?”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

呂不韋當時有三千門客,很快寫出二十六卷,壹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鹹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壹個或減少壹個,甚至改動壹個,賞黃金千兩。”

4、圖窮匕見(荊 軻)

圖窮匕見,讀音tú qióng bǐ xiàn,圖:地圖;窮:盡;見:通假字,同“現”。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相關故事:戰國末期,秦國很強大,在消滅了趙國後,打到北部的燕國,燕國岌岌可危。燕國的太子丹請荊軻去刺殺秦王,並派勇士秦舞陽作荊軻的助手,讓荊軻帶著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的地圖作禮物,將壹把毒藥熬過的匕首藏在地圖裏。

荊軻和秦舞陽二人到了秦國,買通了秦王左右為他們引見,秦王很高興,就在鹹陽宮接見他們。在登上宮殿的臺階時,秦舞陽緊張得發抖,荊軻就把他留在外面。

秦王看過仇人樊於期的人頭後,又要看地圖。荊軻捧著地圖來到秦王面前,獻上去。秦王慢慢展開地圖來仔細看,當地圖展到盡頭時,藏在裏邊的匕首露了出來。

荊軻迅速壹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壹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扯斷了衣袖,轉身逃走,荊軻就在後邊緊追。這時,秦王的衛士們趕來了,荊軻受了傷,就把手中的匕首投向秦王,但沒有擊中。最後荊軻被衛士們殺死了。

5、紙上談兵(趙 括)?

紙上談兵,讀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壹個漢語成語,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相關故事: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壹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壹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

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

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