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四年級人教版下冊成語故事: 1· 熟能生巧 北宋時候有壹個叫陳堯咨的人,非常善於射箭,當時的人都知道他是壹個百發百中的射箭手,所以大家都對他很敬佩。
陳堯咨受到大家稱贊之後,覺得自己的本領已是天下無雙,便驕傲自滿起來。 壹天,陳堯咨又在靶場表演他那百步穿楊的絕技。
壹箭射出,把又細又軟的柳枝條射斷了。觀眾們看得大聲喝彩,並要求他再來壹次。
這時有個賣油的老頭正從那裏經過,看了後,卻笑著說:“這有什麽了不起,只不過手法熟練些罷了!”陳堯咨聽了,不禁大怒,喝道:“妳這老頭有什麽本領,竟敢藐視我?”老頭回答:“我哪裏敢藐視妳,我只是從幾十年的斟油經驗中,知道做熟了的事情,便會找出竅門來的道理。”說著,便從他的油擔上取下壹個葫蘆,葫蘆口上放壹枚方孔銅錢,然後打了壹勺油,高舉油勺往葫蘆裏倒,倒下的油直得像壹條線似的穿過錢孔進入葫蘆中。
油倒完了,把銅錢拿起來給大家看,錢孔周圍竟沒有壹絲油漬,大家看了都贊嘆不已。老頭微笑著對陳堯咨說:“我這也沒有什麽了不起,只是熟能生巧罷了。”
陳堯咨聽了,壹聲不響便掉頭走了。 後來的人便根據這故事引申出“熟能生巧”這個成語,用來說明熟悉了所做的事情,便能找出做得更好的辦法來。
2·知己知彼 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著書《兵法》,認為使敵人舉國完整的屈服就是上策,出兵打破那個國家就要差壹些。要善於運用計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同時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百戰百勝還不是最高明的,只有不通過戰鬥而使敵人屈服才高明。 3·百戰百勝 秦國,秦孝公時用商鞅變法,奠定了國家富強的基礎。
爾後,不斷向外發展勢力,國力強盛。秦昭王時,任用白起為將。
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縣西)。次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參見伊闕之戰)。
因功晉升為國尉。又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
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領兵攻陷魏國,占據大小城池六十壹個。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
二十壹年,白起攻趙,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縣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鄧等五座城池。
次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毀夷陵(今湖北宜昌),向東進兵至竟陵,楚王逃離都城,避難於陳(參見鄢郢之戰)。秦國以郢都為南郡。
白起受封為武安君,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貴州地區)二郡(參見黔中之戰)。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趙魏聯軍以救韓,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魏將芒卯敗逃,擄獲三員晉將,斬首十三萬(參見華陽之戰)。
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參見陘城之戰)。
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韓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韓的野王(今河南沁陽)。
野王降秦,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絕斷(韓都新鄭,上黨必須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鄭)。郡守馮亭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韓國百姓了。
秦兵日漸逼近,韓國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趙。趙國受敵壹定親近韓國。
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於是派人報告趙國。
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為此計議。平陽君說:“還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後帶來的禍患壹定大於得到的好處。”
平原君則認為:白白得來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會對我們有利。趙國果然接受了上黨,封馮亭為華陽君。
4·運籌帷幄 劉邦當皇帝後,在都城洛陽南宮擺設酒宴,招待文武官員。劉邦 說:“諸位不要瞞我,都要說真心話,我為什麽能取得天下?項羽又是為什麽會失去天下的呢?” 有兩位頭領馬上回答說:“項羽待人輕慢而且好侮辱人,陛下仁厚而且愛護別人。
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征服的地方就分封給大家,跟天下人同事利益。而項羽妒賢嫉能,有功的忌妒,有才能的懷疑,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
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劉邦搖搖頭,說:“妳們只知其壹,不知其二。
如果說在軍帳中出 謀劃策,決定勝負在千裏之外,我比不上張良,鎮守國家,安撫面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 戰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
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態,我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才下的原因,項羽雖然有壹位重要的謀士範增,但他卻不信任。
這就了被我攻滅的原因。” 5·決勝千裏 成語故事劉邦當皇帝後在都城洛陽南宮擺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問百官他與項羽的區別,百官紛紛誇贊他大仁大義.劉邦說運籌帷幄與決勝千裏不如張良,安撫百姓不如蕭何,率軍打仗不如韓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們三位俊傑,所以能得天下. 6·出其不意 《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典故 東漢末年,曹操打敗了袁紹,平定了北方,高幹在並州據地稱王,河東衛。
2. 小學四年級下冊學過的成語故事有1.望梅止渴有壹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壹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
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著急。
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麽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壹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壹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
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沈思了壹會兒,對向導說:“妳什麽也別說,我來想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
腦筋壹轉,法來了,他壹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壹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壹聽,仿佛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
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2.退避三舍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
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壹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問重耳:“妳若有壹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麽報答我呢?”重耳略壹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麽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麽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壹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壹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壹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駐紮在城濮。
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3.洛陽紙貴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壹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
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壹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
於是,暗暗下定決心,壹定要刻苦學習。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壹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
他用壹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
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壹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
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壹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
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壹進。4.草木皆兵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
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
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壹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
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壹草壹木都像晉軍的士兵壹樣。
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麽強大的敵人啊!怎麽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
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壹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壹下,秦軍如潮水壹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
3. 四年級人教版下冊有哪些成語故事,園地裏的望梅止渴
有壹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壹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麽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壹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壹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沈思了壹會兒,對向導說:“妳什麽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壹轉,辦法來了,他壹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壹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壹聽,仿佛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壹篇文章壹主題,串串事例不離題;
4. 四年級四字成語大全集皓月當空 形影不離 萬裏無雲 各奔東西 心緒不寧 十全十美手足情深 悲歡離合 陰晴圓缺 屈指算來 井井有條 羊腸小路 情不自禁 紅墻黃瓦 雄偉壯麗 盡收眼底 遙遙相對 成千上萬 不知疲倦 聞訊而來 雕梁畫棟 永垂不朽 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 五彩繽紛 翩翩起舞 勇往直前 水泄不通 震驚中外 有眼不識泰山 波光粼粼 各式各樣 色彩斑斕 陰雲密布 香飄十裏 晶瑩剔透 清澈見底 晝夜不息 蔚為壯觀 高低錯落 林深葉茂 詩情畫意 憨態可掬 若無其事 異獸珍禽 古木參天 悠然自得 默默無言 遼闊無垠 成千上萬 成群結隊 滿載而歸 五彩斑斕。
5. 四年級下冊歷史故事的詞語1、手不釋卷: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列舉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謂老而好學。”呂蒙深受感動,從此發奮學習,學問提高很快 孫權說:“妳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妳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妳翻閱壹些古書,從中得到壹些啟發罷了。”
2、鵬程萬裏:據《莊子·逍遙遊》記載,在遙遠的北方,有塊不毛之地,那裏有個無邊無際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裏有壹條魚,其身寬達幾千裏,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鯤變為鳥,就是鵬,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開雙翅,宛如遮天的烏雲。大鵬鳥乘著旋轉的狂飆盤旋向上,搏擊壹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裏的浪,乘著旋風壹下子就可以飛出九萬裏。
6. 小學生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成語有哪些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四字詞語:
昂首東望 若隱若現 風平浪靜 水天相接 橫貫江面 齊頭並進 漫天卷地
引人註意 毫不可惜 隨遇而安 鮮花盛開 綠樹成陰 鮮果飄香 狂風大作
雪花飛舞 草翠花開 局促不安 毫不相讓 壹日三餐 從容不迫 揚長而去
空空如也 供養不周 不勝其煩 架子十足 屏息凝視 變化多端 枝折花落
氣魄雄偉 神清氣爽 金碧輝煌 隱隱約約 姿態不壹 山洪暴發 清波漾漾
理所當然 談何容易 平安無事 突如其來 骨肉同胞 血脈親情 帝國主義
燈紅酒綠 熱鬧非凡 風和日麗 耀武揚威 得意揚揚 振興中華 呼風喚雨
出乎意料 農耕社會 騰雲駕霧 程控電話 歸根到底 欣喜若狂 形態各異
人聲鼎沸 山崩地裂 不容置疑 神秘莫測 神來之筆 千姿百態 人跡罕至
應接不暇 坐臥不安 消磨時光 不可思議 精神大振 枉費心機 引吭大叫
慢條斯理 趁其不備 神態自若 電話號碼 浩如煙海 枯枝敗葉 久經沙場
南征北戰 所向披靡 若有所思 殊死拼搏 號啕大哭 恍然大悟 協調有序
形單影只 和睦相處 患難與*** 收益匪淺 年少氣盛 年逾古稀 筋疲力盡
鏗鏘有力 遠洋船舶 用武之地 美味佳肴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
ABB: 興沖沖 毛茸茸 笑嘻嘻 *** 辣 金燦燦 笑盈盈
AABB: 恍恍惚惚 郁郁蒼蒼 蹦蹦跳跳 勤勤懇懇 隱隱約約 原原本本 形形 *** 口口聲聲
ABCC: 可憐巴巴 生氣勃勃 得意揚揚 空空如也 人影綽綽 清波漾漾 千裏迢迢
ABAC: 自由自在 如怨如訴 無憂無慮 無邊無際 無影無蹤 不聞不問
AABC: 涓涓細流 簾簾飛瀑 躍躍欲試 滔滔江水 空空如也
7. 四字成語的故事 要簡短的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壹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註意那人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壹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裏。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麽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註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壹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裏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麽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壹天,他來到田裏,把禾苗壹棵壹棵地往上拔。壹大片禾苗,壹棵壹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裏卻很高興。回到家裏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裏去看,發現田裏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壹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